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有一座宏偉的大教堂,它建於15世紀。教堂內有一句很醒目的題詞:“事已至此,別無選擇。”這句話在告誡世人,當厄運或不公正的待遇降臨到人們頭上時,如果無法改變它,就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
命運是個讓人琢磨不定的怪物,它的性格喜怒無常。它會出人意料地給人帶來驚喜,同樣也會毫無來由地給人送來可怕的災難。麵對驚喜,每個人當然樂意笑納,但麵對災難或不公平的待遇時,如果人們無法承受,它就會占據心靈,讓人們失去歡樂,永遠生活在它的陰影裏。
朋友,別以為勝利的光芒離你很遙遠,當你揭開悲傷的黑幕,你會發現一輪火紅的太陽正衝著你微笑。請用一秒鍾忘記煩惱,用一分鍾想想陽光,用一小時大聲歌唱,然後,用微笑去譜寫人生最美的樂章。
總之,快樂的人總會給自己創造快樂,悲傷的人也總讓自己變得悲傷,不是生活讓你怎麼樣,而是你使得生活怎麼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快樂,隻是需要你去找到它,那就是幸福了。
心理啟示
悲傷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它會讓你產生挫敗感,你會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到,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正當你絕望時,希望就在前方等著你。因此,隻要你放下悲傷,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的挑戰時,你的生命就會有無限的可能。
好心情是可以“裝”出來的
曾經有報道說,日本人為了改變自己壓抑的性格,從而有利於與外向的西方人打交道,他們采取了一種訓練笑容的方法:在下班之前的半個小時裏,每人拿起一隻筷子,橫著咬在嘴裏,固定好臉部表情後,將筷子取出。此時人的臉部基本保持一個笑容的狀態,再發出聲音,就像是在笑了。
這種看似荒謬的做法卻是有科學依據的。心理學家普遍認為除非人們能改變自己的情緒,否則通常不會改變行為。我們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孩子哭泣時,我們會逗他們說:“笑一笑呀!”結果孩子勉強地笑了笑之後,跟著就真的開心起來了,這就很好地說明了情緒的改變將導致行為改變。
我們都知道情緒與行為的關係,一般來說,某種情緒會導致某種行為,這是對應的,比如,生氣時我們會罵人,高興時我們會開懷大笑等,而實際上,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思考,我們的行為也會導致情緒,比如,悲傷時我們會哭泣,而哭泣也會引發悲傷的情緒。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假喜真幹”的概念,意思就是,你假裝自己喜歡做某件事,或從事某項工作,那麼,你會真的喜歡起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裝”出好心情呢?最常見的一個辦法即是,當你生氣的時候,可以找一麵鏡子,對著鏡子努力微笑,持續幾分鍾之後,你的心情會真的變得好起來。這種方法叫做“假笑療法”。實驗證明,這種方法很有效果。每天早上,如果你能先假笑,那麼,接下來的一整天,你都會有好心情。
我們來看看世界最傑出的十大推銷大師之一的日本銷售員原一平是如何練習微笑的:
他曾在日本保險界連續15年獲得全年的銷售冠軍,而他成功的殺手鐧之一就是“微笑”,他掌握了38種微笑,為了征服一個顧客,曾經使用了30種微笑。
關於長相,可以說,原一平其貌不揚,他隻有1.53米。和很多保險推銷員一樣,在剛開始從事這一行業時,他在半年內都沒有賣出去一份保險。那時候,為了生存,他隻得睡在公園的長椅上。
原一平自己知道,單就長相,自己毫無優勢可言,但他知道,微笑是獲得他人信任的法寶。為了獲得這一法寶,原一平開始每天一早就在公園裏向每一個所碰到的人微笑,不管對方是否在意或者回報他微笑,他都不在乎。終於有一天,一個常去公園的大老板對原一平的微笑產生了興趣,他不明白一個吃不飽的人怎麼會總是這麼快樂。於是,他提出請原一平吃一頓飯,可原一平卻請求這位大老板買他的一份保險,老板答應了。接著這位大老板又把原一平介紹給許多商場上的朋友。
通過這件事,原一平初次嚐到了微笑的魔力,後來,他進一步通過觀察發現世界上最美的笑是嬰兒的笑容,那種天真無邪的笑,散發出誘人的魅力,令人如浴春風,無法抗拒。因此,他開始練習微笑。
有一段時間,他練習太入迷,因為在路上練習大笑,而被路人誤認為神經有問題。他甚至睡覺都常常會“笑”醒,並跑到鏡子前去練習。“噢,你看,這種表情正確嗎?”他問來到他身旁的妻子。“喂,你有沒有搞錯!深更半夜爬起來幹什麼?”“噓,沒什麼。”他繼續練習。“喏,這個樣子好像就對了。”“哎喲,太難看了吧!”“別亂說。現在好些了嗎?”“哦,是好看些了。”“這就是痛快的笑啊。”
經過長期的練習,他掌握了38種笑:逗對方轉怒為喜的笑,安慰對方的笑,岔開對方話題的笑,消除對方壓力的笑,重新修好時的笑,兩人意見一致時的笑,吃驚之餘的笑,挑戰性的笑,大方的笑,含蓄的笑,假裝糊塗的笑,心照不宣的笑,遭人拒絕時的苦笑,壓抑辛酸的笑,無聊時的笑,鬱鬱寡歡時的笑,熱情的笑,自認倒黴的笑,使對方放心的笑……他的笑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可以針對不同的客戶,展現不同的笑容。用微笑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反應,用自己的微笑讓對方露出笑容。
其實,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喬·吉拉德也曾說:“當你笑時,整個世界都在笑。”實際上,微笑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和順心的工作狀態,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訓練微笑的過程中,獲得了一份好心情,有了好心情,自然萬事如意了。
心理啟示
英國小說家艾略特說:“行為可以改變人生,正如人生應該決定行為一樣。”當我們心情不好時,我們可以先微笑,然後多回憶曾經愉快的時光,用微笑來激勵自己,那麼,你就能“裝”出一份好心情。
走進人群,才能趕走抑鬱
人生征途上,我們誰都不希望獨自一人,都希望有朋友相伴。因為人行於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難免會悲觀失望,孤獨難耐,但如果我們能得到朋友的鼓勵和支持,我們就能重獲力量,甚至闖過難關。有研究表明,人際關係不好,性格孤僻或跋扈、有缺陷,容易導致抑鬱症,抑鬱又會進一步使人際關係惡化,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吳先生原本有個美滿的家,他事業有成,妻子溫柔美麗,但就在他三十歲那年,命運跟他開了個玩笑,剛懷孕五個月的妻子在家中滑了一跤而流產,後來,妻子就被診斷出不孕症,整天鬱鬱寡歡的妻子又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喪生。這對吳先生打擊很大,但他還是堅持努力工作,並擔任了幾個小公司的兼職顧問,雖然很勞累、很操心,甚至很壓抑,但是他從來不曾流過一滴淚,朋友都誇他是個硬漢!
後來,吳先生開始變得孤僻起來,一到周末,他就一個人躲在家裏,什麼人也不見。就這樣又過了幾個月,吳先生感覺自己的頭總是很疼,開了一些頭疼藥吃也無濟於事。後來,他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告訴他:“那些頭疼藥你先別吃了,你還是和以前一樣工作,但一下班,你不妨把以前的同學、朋友都約出來,喝喝酒、聊聊天,兩周後你再來找我吧。”吳先生對醫生的建議感到很納悶,但他還是照做了。在朋友的開導下,他將很久以來心中的苦楚全部以淚水的形式宣泄了出來,整個人也輕鬆了很多。當然,兩個星期後,吳先生沒再找這名醫生。
故事中的吳先生是怎樣擺脫抑鬱的?在醫生的建議下,他重新走入了朋友圈子,將自己的很多悲傷情緒宣泄了出來。從這裏,我們又能看到友誼的力量。
很多數據和事實一再說明了這樣一個令人感到遺憾和痛心的現象:有心理障礙並想不開的人,大多數從來沒有尋求過心理幫助。很多藝人之所以會選擇自殺,就是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心理壓力而又不選擇向朋友們傾訴。還有一些人回避自己的心理問題,不去勇敢地正視和麵對它,而且不積極地進行規範治療,結果導致悲劇事件屢屢發生。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忽視抑鬱這一問題,如果你有如下幾大主要症狀,就表現你抑鬱了:大部分時間感到沮喪或憂愁;缺乏活力,總是感到累;有犯罪感或無用感;無法解釋的疼痛;有死亡或自殺的想法……抑鬱會嚴重幹擾你的工作、學習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嚴重的還會導致抑鬱症。它會趕走你的積極情緒,使你對周圍的人喪失了愛。能否敞開心扉是抑鬱症患者能否擺脫抑鬱的關鍵。而抑鬱症患者為什麼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有某種心靈上的顧忌,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有抑鬱症,更別說去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治療。
我們發現,很多抑鬱者在患病後,會選擇偷偷吃藥而不會公開病情,就是因為他們對抑鬱症的認識不足,將它誤認為神經衰弱、精神分裂,還有一個原因是擔心公開病情後他人抱以冷眼或歧視,背後傳播流言蜚語,讓那些本已傷痕累累的心靈雪上加霜。
那麼,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抑鬱了,該如何向朋友尋求幫助呢?
1.尋找信任的朋友
隻有信任的朋友,他們才會為你保密,真心地幫你解開心結。
2.不要為朋友帶來困擾
你需要尋求幫助的朋友必須是那些內心堅強的人,如果他比你更容易產生抑鬱情緒,那麼,你隻會為他帶來困擾。
3.必要時候應該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如果你覺得你的朋友並沒有幫助你脫離內心的煎熬,那麼,你應該說服自己,讓心理醫生來為你解疑答惑。
當然,即使心情抑鬱了,你也不必擔心,抑鬱並不等同於精神分裂,你隻要告訴自己,我的情緒感冒了,正在發燒,還會打噴嚏,現在很痛苦,但隻要吃點藥就會好的。
心理啟示
了解抑鬱,才能更有效地遠離抑鬱。越早去麵對心理創傷,就會越早走出心理創傷的陰影。而擺脫抑鬱,最重要的是與別人交流,敞開自己的心扉,才能找到病候,對症下藥。
不必憂慮做好最壞的打算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有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在一次州內的征兵選拔中,他因為體能好、表現優異被選中了,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件好事,但他看起來卻並不高興。
為了慶祝孫子被選上,他的爺爺從美國的另一個州來看他,看到孫子心情不好,便開導他說:“我的乖孫子,我知道你擔心的是什麼,其實真沒什麼可擔心的,你到了陸戰隊,會遇到兩個問題,要麼是留在內勤部門;要麼是分配到外勤部門。如果是內勤部門,那麼,你就完全不用擔憂了。”
年輕人接過爺爺的話說:“那要是我被分配到外勤部門呢?”
爺爺說:“同樣,如果被分配到外勤部門,你也會遇到兩個選擇,要麼是繼續留在美國,要麼是分配到國外的軍事基地。如果你分配在美國本土,那沒什麼好擔心的嘛。”
年輕人繼續問:“那麼,若是被分配到國外的基地呢?”
爺爺說:“那也還有兩個選擇,要麼是被分配到崇尚和平的國家;要麼是戰火紛飛的海灣地區。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好的國家,那也是值得慶幸的好事呀。”年輕人又問:“爺爺,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海灣地區呢?”爺爺說:“你同樣會有兩個選擇,要麼是留在總部;要麼是被派到前線去參加作戰。如果你被分配到總部,那又有什麼需要擔心的呢!”年輕人問:“那麼,若是我不幸被派往前線作戰呢?”爺爺說:“同樣,你還會遇到兩個選擇,一個是安全歸來,另一個是不幸負傷。假設你能安然無恙地回來,你還擔心什麼呢?”年輕人問:“那倘若我受傷了呢?”爺爺說:“那也有兩個選擇,要麼是輕傷,要麼是身受重傷、危及生命。
如果隻是受了一點輕傷,而對生命構不成威脅的話,你又何必擔心呢?”年輕人又問:“可萬一要是身受重傷呢?”爺爺說:“即使身受重傷,也會有兩種選擇,要麼是有活下來的機會,要麼是完全無藥可治了。如果尚能保全性命,還擔心什麼呢?”年輕人再問:“那要是完全救治無效呢?”爺爺聽後哈哈大笑著說:“那你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是啊,這位爺爺說得:“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這是對人生的一種大徹大悟。有時候,我們對某件事很擔心,但隻要我們轉念一想,最好的狀況莫過於……以這樣的心態麵對,其實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可能你會說,令我們擔心的事實在太多了:要是考試考不過該怎麼辦?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明天下雨怎麼辦……但如果你總是為這些事情擔憂,那麼,你勢必會殫精竭慮了。其實大可不必,正如故事中這位爺爺告訴我們的一樣,凡事大不了有兩種選擇,既然哪一種可能都不可能將我們打垮,你還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
那麼,麵對內心的擔憂,我們該如何做呢?
1.做好最壞的打算
諺語常說:“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就如故事中的這位爺爺所說:“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這樣一想,你會發現,在最壞的情況麵前,也沒什麼可憂慮的,那麼,你也就能變得積極了。
2.學會轉換思維
比如,麵對著半杯水,對於樂觀曠達、心態積極的人而言,是:“哈,真高興我還有半杯水!”對那些悲觀沮喪、患得患失的人而言,則是:“唉,隻有半杯水了,這該如何是好呀?”
因此,我們要始終記住,人生在世,很多事我們控製不了,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態,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麵對,那麼不好的機會也會成為好機會。如果用消極頹廢、悲觀沮喪的心態去對待,那麼,好機會也會被看成不好的機會。
心理啟示
的確,人生擁有無數機會,關鍵看你用什麼態度去看待。能夠綜觀每件事情、每個問題的正反兩麵或者更多麵,你將發現內心深處的恐懼在所有狀況明朗之後將會自行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