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隱 語(2 / 3)

眾僧點頭稱是。

“哎”了凡歎道“試問:如此大的一個物件也隻煉的一粒丹藥,度的一人成仙。故道教不如我佛教信徒眾多矣。”

眾僧麵容肅穆,齊聲念道:“阿彌陀佛”。

“我看不然”智觀反駁。

“你認為此物作何所用?”僧眾問。

“此物是用來做齋飯的”智觀答。

“何以見得?”眾僧又問。

“它下麵的竹籃可以貯藏米菜,爐火用大布罩蓋住,無論什麼天氣,刮多大風,火都不會熄滅。試問:這不正是我佛體察眾生‘以食為天’的神髓,讓他們穿越沙漠也有熱齋飯可食嗎?”

眾僧又點頭稱是。整齊的念道:“阿彌陀佛”。

楊林被他們的話語吸引,忍不住插嘴到:“各位大師,這個東西是用來載人飛行的。”

眾僧愕然。

了凡大笑,一副頓悟的樣子說:“我記得了”。

眾僧又被他吸引。

他稍微一頓,又說:“佛經中有燃燈古佛,此物定是古佛飛升時所用,它定能飛到三十三層天上。”

“不然,不然”智觀打斷他的話。

“此物是仿製我達摩祖師自天竺帶來的用於講經的法器。此物升空,祖師於其上,講經之聲響徹天地,以傳我佛大教。”他看著眾僧已被折磨的迷茫的眼神,又說:“出家人不打誑語,此物隻能飛到二十三層天。”

隨即又是一番爭論,最終‘和為貴’的古訓起了作用。智觀、了凡和眾僧達成共識,確定眼前的這個‘奇異之物’能飛到二十八層天。

楊林看著他們唇槍舌劍的就剛才的話題議論,當話題轉到佛教時,他們眼中閃爍的是狂熱和虔誠。佛教在東漢時傳入我國,在隨後一千餘年的時間廣為發展,他們肯定也為佛教的延續耗盡了畢生的精力。

他離開眾僧時,他們的討論還在繼續。

“這兩個製造的工匠一定是天方國人。”一個僧人指著張進誠和楊林說。

“天方國的人也來販依我東方大教,足見我佛普渡眾生”了凡做著爭論的總結。

眾僧的雙手又放在胸前,念誦之聲又起:“阿彌陀佛”。

楊林忽然覺得當僧人也不錯,左一句‘阿彌陀佛’,右一句‘阿彌陀佛’,無論到任何境遇下總有話說。

“他們說咱們是天方國人”楊林笑嘻嘻的對張進誠說。

“主要是說你,你長的像外國人”張進誠戲耍楊林。

天方國是指今天的波斯、伊朗、阿拉伯地區。在古代中國被傳為神國。其國有神鳥名‘菲尼克司’(phoenix),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複從死灰中更生,鮮美異常,不再死。這在古代中國被稱為‘鳳凰涅槃’。

試飛熱氣球的結果出乎張進誠和楊林的預料。王文建借口有恐高症未參加,他倆在飛越寺廟最高的大殿屋脊時,意外的在飛簷的角落裏發現了一包不知是什麼年代遺留的經卷。

“是我先看見的”楊林還沉浸於事件的興奮之中。它給王文建和頑石大師講述時,整個事件被他描述的活靈活現,就如同所有在場的聽眾親眼目睹一樣。

張進誠怕熱氣球飛起來沒法控製,所以在試飛時將它用長繩連接在寺廟的幾棵大樹上。

熱氣球飛離地麵有二十幾米高,由於地麵繩子的拉扯隻能在寺廟上空遊蕩,楊林半蹲著從竹籃邊伸出小半個腦袋張望。

“怎麼,你也有恐高症?”張進誠看著他的怪樣子,不知他又要出什麼洋相。

“沒有,我是怕掉下去”楊林的聲音有些發顫,心裏真的恐懼極了。

“肅州的民眾把你當作擊敗吐蕃第一高手押音紅什的大英雄,是個有膽識的好漢”張進誠打趣他。

“有膽識,別諷刺我了,自從上來我一直不敢往下看”楊林龜縮在竹籃的一側說道。

“你先向遠處看,慢慢的低頭,一會就適應了”張進誠雖然這麼說,他也不敢伸頭向下看。

連接熱氣球和大樹的繩索有三十米長,從竹籃的縫隙向下望去,繩索斜斜的拉扯著氣球,可以分析出現在的飛行的高度隻有二十幾米。但從上麵看來,地麵像萬丈深淵那樣深邃。稍有風吹過,竹籃就如同一葉輕舟在暴風雨中穿越大洋一樣,劇烈晃動,好像隨時都能傾覆。

“我有個辦法”楊林想出來一個點子。

“用繩子把自己縛在竹籃上,就安全了”他邊說,邊用繩子係在腰間,另一端在竹籃的筋幹上拴勞。

這個辦法果然增加了兩人眺望的勇氣。遠處一道道沙崗連綿起伏。廟的四周,亂石成堆,這些石頭因為長年的風化而顯得奇形怪狀,零落不堪。寺門前矗立著的一座座舍利塔,從這個角度看來,象是一盤還未下完的國際象棋。

向下俯視,寺廟的高大建築和花花樹樹收了滿眼。廟門之內是一條筆直的用磚砌成的甬道,對著崇宏的正殿,左右是寬敞的兩廡,甬道兩側種植著數株參天古樹。轉過正殿,一道台階下去,經過一條不長的引廊,便是雄偉莊嚴的後殿,殿的兩隅是飛簷流丹的鍾鼓樓。引廊往西,隔一塊院壩和幾株大樹,是一排排的禪房。靠西的飛欄椅外,是一片不大不小、有暗溝與外麵相通的池塘。繞池是遊廊,還有水榭、不能登臨的琴閣、用作覆蓋石碑的小軒。

整個廟宇由於有了這高高低低的幾步石階、曲曲折折的幾道回欄、疏疏朗朗的幾叢花木和那高峻謹嚴的殿角簷牙掩映起來,給人一種既灑脫又肅穆的感覺。

廟內幾簇擁在一起觀望的人群,有香客、僧眾,或伸手指點、或竊竊私語、或昂首張望。頑石大師、海瀾古娜、翠娥、王文建也在人群中,引得楊林忘卻了恐懼,頻頻向他們擺手示意。

“你能看清他們嗎?”張進誠問。

“那當然,我的視力特別好”楊林自誇道。

“真的?”張進誠反問。

“當然,我都能看到大殿屋頂飛簷上浮雕的佛像”他很滿足的說著,“我甚至看到飛簷的側麵畫著一幅氣球升空的圖畫”。

張進誠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真的畫著這樣一幅圖。

“在飛簷的角落裏好象有一包東西”楊林不是很肯定。

確實有東西。打開看裏麵竟是用油布包著的幾本經卷和一張信箋。經卷是用梵文寫的,每隔幾段還配有插圖。

“是《易筋經》嗎?”楊林問頑石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