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隱 語(3 / 3)

頑石大師用一種很奇怪的表情注視了楊林半晌,才慢慢的說:“不是,隻是一些普通的詩句。”

“信箋上寫的什麼?”楊林迫不及待的問。

頑石大師嘴唇輕動,將信箋的內容預讀了一遍,然後說:“真是有意思,耐人尋味。”

“寫的什麼?”張進誠也問道。

頑石大師拿起信箋,逐句的譯給他們聽:“得此物者,為宋寧宗嘉定十二年間一獐一羊…”

“這什麼意思?”楊林在一邊打岔。

“這可能是古代的隱語”頑石大師看著他和張進誠說,“是用你們姓氏的諧音”他解釋道。

“是這樣”楊林一副撥開層雲見月明的神情。“多虧你姓張,我姓楊。”他對張進誠說“如果是姓朱、茹、卜、苟的四個人找到這個東西,那豈不變成了‘得此物者,豬狗不如’”。

“下麵寫的什麼?”張進誠沒理會楊林,繼續問道。

“若想尋求答案,讀過此經後,到寺內梵塔刨根問底。”頑石大師譯出了信箋上的另一句話。“落款是晉安帝元興二年”,他念完信箋上的文字,口中輕輕盤算,然後將結果說了出來“這包經書距現在已有八百多年”。

經書的內容比信箋更令人觸目驚心。張進誠與兩個同伴拿著頑石大師的譯稿在禪房裏小聲議論。

“這不是什麼經文,它更像預言詩”王文建又開始他的虛擬假設。

張進誠摸著下巴在屋內踱著步,他拿起譯稿看了看,又放下,慢走了兩步,忽的折回身來,衝王文建說:“你說的有道理”。他指著其中一幅插圖,圖案是一柄曲尺安掛在樹上,“你看這暗示什麼?”圖案一側還有首詩‘枝葉現金光,晃朗照四方;江東光明起,釋子是真主。’

“好象在說哪個朝代的建立”王文建回答的很猶豫。

“哪個朝代?”張進誠緊追不舍。

“明朝”楊林搶著答。

“為什麼?”張進誠轉而問他。

“詩裏寫了‘光明起’”楊林語音含糊。

“我也覺得是暗示明朝的建立”他指著譯稿上的文字說“釋子是真主,這一句正是說明了明太祖朱元璋當過和尚。”他又指著插圖“樹上放著曲尺,也正映射著‘朱’這個字。”

“不能這樣解釋,晉朝的人又怎麼會知道有明朝”王文建說著反對意見。

“再看下麵這一首詩”張進誠念道:“朝廷原有真龍,鱗角生時見火;中原太歲乘龍,始覺乾坤交泰。”插圖是一蛇口噴黃氣成火焰。“我覺得這預言的是燕王明成祖篡奪帝位由蛇變龍”。

“這一首怎麼解釋?”楊林指著另一首詩問道。詩文是‘頭上開花,手上跑馬;口中噴火,衣分兩截。’另外還有一句注解‘主人坐在水月邊’。

“這首詩預言的是滿清入關”張進誠用手比劃著“‘頭上開花’是說清朝的紅纓帽;‘手上跑馬’是指馬蹄袖;‘口中噴火’為吸煙袋;‘衣分兩截’正是滿清人的服飾。至於那句注解,若打一個字的話,不正是‘清’字嗎?”

“不可能,不可能”王文建說“這近乎玄妙了,晉朝人能對一千多年後發生的事了如指掌嗎?”

“你說的不錯,可如果這個人不是晉朝人呢?”張進誠也不相信預言這回事,他隻相信科學。

“你是說…”王文建欲言又止。

“你說”張進誠鼓勵他。

“這個人也跟咱們一樣,是由於時空扭曲而到的晉朝”王文建遲疑著,最終還是說了出來。

“不錯,他肯定找到了回去的方法。”張進誠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他留下這個,在常人看來,隻是幾首詞句不通的詩文,而與他有相同處境的人卻能明白詩文中的深意,並按照他信箋所寫的內容找回去的路。”

“那咱們還等什麼?”楊林急不可待的說。

“接下來,要找到梵塔。”王文建似乎也相信了這件事。

“剛才的談話內容若是被頑石大師聽到了,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張進誠理智的說。

一葦寺中真的有一座晉朝建造的梵塔。共十三層,高二十餘丈。塔體呈八棱圓錐狀,是一座莊嚴古樸的樓閣式密簷磚塔。塔內第一、二、三層可憑梯盤旋而上,四層以上則無梯可攀。每層塔體都有圓形塔心室,南北兩麵有磚砌拱門,可以遠眺。塔身周圍,有磚浮雕的佛龕群,佛龕上雕著天王、菩薩金剛、羅漢、黃巾力士等神像,形狀各異,栩栩如生。佛龕的邊緣和拱門的周圍,都有浮雕成各種蔓草花紋的優美圖案加以裝飾,更顯得匠心獨具。

梵塔底部中間有一井,在宗教裏它被稱作“海眼”。在“海眼”中挖掘,果然找到一個破舊的鐵盒,鐵盒中寥寥幾頁紙片,在張進誠他們看來,卻比世上任何的珍寶都更珍貴。

雖然已被埋藏了幾百年,但紙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文字並沒有故弄玄虛的以梵文書寫,而是用的現代簡體漢字,這就更加證實了他們判斷的正確性。

文字的大部分內容敘述的是一種名為“梵塔”的佛教法器。從它何時來到中國,以及它存在某種改變時空的強大神奇力量。對於埋藏它的地點,文字敘述的更是巧妙,是用一首簡短的問答型偈語來描述的。文字原文如下:

問:它來自何方?

答:來自創世紀的神國。

問:它將歸於何處?

答:它將飛天而去。

問:誰將完成這個使命。

答:一個來自千年後的人。

問:埋藏地點有什麼標誌?

答:找到橡樹、鬆樹和絞架並存的地方。

問:怎樣測到它的位置。

答:從絞架走到橡樹,到了橡樹向右拐個直角,再走絞架到橡樹的距離,打個樁;然後,從絞架走向鬆樹,到了鬆樹向左拐個直角,再走這麼多步,在這也打個樁;在這兩個樁連線的中點挖掘,它就在下麵。

問:找到它該幹什麼?

答:把它複位,時空即會恢複原有秩序。

問:找到它的是什麼樣的人?

答:找到它的必須是真正的智者。

文字的結尾部分,既沒有署名,也沒有日期。但從紙片斑駁變色的表麵來看,它們一定在地下靜靜的等待了很長時間。

張進誠和楊林喜悅之情難於言表,好象這場顛沛流離的“旅遊生活”即將結束了。在他們興奮不已的時候,王文建卻麵色陰沉的將一個紙團悄悄塞進了自己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