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隱 語(1 / 3)

又一次死裏逃生,張進誠和楊林沒覺得一絲僥幸。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回到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海瀾古娜暫緩了回部族的計劃,因為附近可能還有遊離的吐蕃士兵。王文建的箭傷不是很嚴重,雖然疼痛,思維卻很清醒。他跟張楊兩人躲在禪房裏商量回去的辦法。

“我有個想法”張進誠似乎成竹在胸。

“說來聽聽”楊林和王文建異口同聲。

“比如我們從臥室走過一個通道到廚房,那麼從廚房到臥室應該怎麼走呢?”張進誠在暗示。

“沿著通道回去嘍”王文建說。

“我明白了”楊林恍然大悟的樣子。

“你明白什麼?”張進誠微笑著問。

“咱們都是由於蜃樓而到的這個地方,咱們的時代就如同臥室,現在的時間就是廚房,而蜃樓就是連接兩端的通道”他說著,情不自禁的雙手擊掌“當蜃樓再出現的時候,咱們想辦法進入蜃樓,就能回到另一邊”

張進誠目中閃現讚許的神色,左手輕拍楊林的肩膀,口中說道:“孺子可教”。

“我有個問題”王文建說,眼中滿是發現對方話語中失誤的得意之色,“不能簡單用A→B、B→A來說明過程。比如周一到周三是兩天,周三到周一卻是五天,這一反一複的過程並不重合。”

張進誠和楊林同時麵無表情的瞅著他,他被注視的有些發窘,改口說道:“我隻是從邏輯上分析,有這種可能性。”隨即口中妥協,做著假設:“就算這個辦法可行,蜃樓這麼高咱們怎麼上去呢?”

“你認為呢?”楊林覺得眼前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很有意思。

“用梯子”王文建得出一個結論,接著又搖頭否定“不行,沒有支撐的地方。跳傘…”他又想到一個辦法“不行,蜃樓不一定出現在山邊。坐飛機…”他伸著右手的食指在空中虛點,稍稍思索,肯定的對張進誠和楊林說:“對,就坐飛機。”

“好辦法”楊林調侃他“問題是咱們到什麼地方去找飛機?”

“對呀,這個我怎麼沒考慮到。”他絮叨著“首先要有飛機,才能坐飛機,有飛機是坐飛機的必要條件。”他伸著兩手的食指,如同天平的兩端,進行比較。口中還就剛才的命題做著深入分析。“這就如同要先有馬,人才能騎馬;先有槍,人才能射擊;先有女人,男人才能結婚一樣”說到這,他的眉頭忽然緊皺,有難於解決的問題襲上他的心頭,他目無神采的看著楊林說:“西方國家已接受同性之間的婚姻,也就是說有女人並不是男人結婚的必要條件,那二者的關係是什麼呢?”他又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你學什麼的?”張進誠忍不住問到。

“我學的專業是經院哲學,主修條件辯論”王文建對自己的專業很有信心。

“怪不得…”楊林接下來想說的話在王文建的注視下停頓,他意味深長的又說:“怪不得這麼有見地。”

條件辯論是一個新興專業。它是以哲學為基礎,辯論雙方按照一定的條件約束而進行的虛擬假設為主的辯論活動。這個專業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去除心中原有的理性約束,而達到拓展思維的目的。隻有敢想,敢於否定前人,打破束縛,各項學科才能發展前進。

不過,剛涉足此專業的學生往往會因為假設的深度和廣度太過寬泛,而偏離了設置這個專業的初衷.‘他們寫科幻小說一定情節豐富’張進誠在心裏說。

楊林和王文建爭論的主題已從飛機轉換到星球大戰時代的太空履和飛碟。

“咱們做一個熱氣球”張進誠不希望他們漫無目的的爭論再繼續下去。

他的建議立刻得到讚同。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一個在古代能實現的升空辦法。

“真不知道頑石大師看到熱氣球會有什麼想法。”張進誠自言自語。

※※※※※※※※※※※※※※※※※※※※※※※※※※※※※※※

查林傑麵色陰沉,新得到的消息讓他心緒不寧。

“他們想幹什麼?”他問李斌。

“他們好像做了一個熱氣球”李斌答。他把手中的名為《宋代通天博學增補》的線裝手冊翻到其中的一頁,選擇重點部分念道:“…其物狀如紡錘,高約十數丈,以粗布縫合而成,底部有竹籃以繩索連其上…”

…竹籃內設火器,火光每噴射,則其物上升盈尺。自火發稍時,其物便懸空中,可載兩三人…

…及升空之時,萬眾仰望,不知何物…

…相傳此物為天方國聖人所製,及後世模仿,無一成者,蓋此物唯神力方可驅使耳…”

“他們是想飛回來嗎?”查林傑不理解的問。

“我想他們打算用它到達某個地方”李斌分析。

“找回家的路嗎?”查林傑的語氣充滿嘲諷。

“我想他們是要飛到空中”李斌感覺著製作者的目的,他反問查林傑“教授,咱們收到的失蹤事件,是不是都有蜃樓的記載”他眼中充滿疑問,看著查林傑。

“對呀”查林傑不經意的答。他忽然想到什麼,眼中閃現著奇異的光芒,“你是說他們認為蜃樓是回來的通道,乘坐熱氣球是為了進入蜃樓。”

“有可能是這樣”李斌覺得這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他們一定知道時空扭曲是不可逆轉的。”查林傑目光閃爍,在李斌眼中找著答案。

“他們應該不知道”李斌略微思索,還是否定了教授的觀點。

“蜃樓隻是時空扭曲時的附屬現象,它可不是‘通道’,他們若真的進入蜃樓,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查林傑眉頭緊皺,目光焦急的瞅著李斌,半晌沒有說話。

根據李斌的最新統計,失蹤的人數已增加到六十五人。

※※※※※※※※※※※※※※※※※※※※※※※※※※※※※※※

氣球很大,製作花了兩天工夫,充氣竟用了三天。

它像一個洪荒巨獸趴伏在寺廟的院牆之內,吸引了一向沉穩莊重的僧人們摩肩擦背的擠在不遠處觀望。

楊林聆聽著他們在議論這個‘奇異之物’。

知客僧智觀和了凡議論的最為激烈。

“此物作何所用?”智觀問了凡。

“它呀…”了凡賣著關子,等到僧眾的注意力全被吸引過來,他才慢慢的說:“此物用來煉丹。”

“何以見得?”眾僧問。

“它下麵有火,火焰不息,大布罩之內必是仙丹,坎離相交,防止了靈氣外泄。”了凡說完,自鳴得意的俯視眾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