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說三國領導力12(2 / 3)

領導力箴言

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都絕對不能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麵,隻要出現了這種局麵,勢必會引起各種爭奪矛盾,造成很大的混亂與危機。所以接班人的妥善安排十分必要。

領導者最大的責任,其實是培育繼任者,讓事業得以生生不息,不致因為領導者的更替而導致組織的衰亡。將育才製度化,讓繼任者承接得宜,才能保證組織的長效發展。

領導者培養領導人才,有以下兩種方式。

順成式。例如,在提拔之前,給予適當的職業訓練,讓他先了解一些領導的原則和技巧,派任後再加以在職訓練,讓他從實際中體會和認知領導的藝術。通過不定期輪調,以達到多方麵磨煉的效果。領導人才的育成,德行、專業、管理、常識以及體魄五方麵要並重。順著委任和輪調,引導其走上圓通領導的道路。

順成式的實行是公開的,能夠明說且大家都知道。有計劃地培育領導人才,原本是應該做的事情,一方麵為了組織的成長,一方麵也由於新陳代謝的需要。

逆誘式。在順成式培育之外,隨機進行一些特殊的訓練。例如,讓他在困境中擔當職務,故意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看看他是不是支撐得住、能夠支持多久。也可以逐漸加重他的責任,增加其苦練的機會。逆誘式的訓練,目的在於提高其抗禦逆境傷害的能力,用以增強貧賤不能移的抗拒力。運用逆誘式的育才方式,最好不要明說才有實效。

逆誘式的施行,實際上比較困難。大多依不同情境設計,事前事後都不說明,目的在於以苦難來磨煉人才。經得起考驗的人才委以重責,經不起考驗的人下次再以其他形式考驗,看其有沒有長進。特別是要針對鋒芒畢露、自大自負、輕率魯莽這三大弊病,務須一磨再磨,才能使其成為良好的領導人才。

如今,由上到下普遍缺乏做人方麵的修養,是領導人才十分欠缺的主要原因。居上位的人,直來直往,而且不知道員工的心理和需求,也不能用苦難來磨煉員工,經常和員工格格不入,甚至彼此賭氣,不能活用班底,也不能為員工留下一條生路。凡此種種,都顯示出領導人才缺乏完整而有效培育的現狀。往往尚未準備好,就走馬上任,成為領導者,不是措手不及,便是走一步算一步,對組織的發展,增加了很大的風險性。身為組織領導人,最好設法對此情況加以改善。

孫權死後東吳混亂:避免團隊內部派係鬥爭

曹操、劉備先後死亡,孫權尚在。他比父親孫堅、長兄孫策都活得長久,對未來的貢獻,也很大。然而活得再久,還是會死。隻是死法各有不同而已。孫權看到台風來時,海水倒灌,鬆柏盡皆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南門外,倒插在路上,因而受驚成病,日愈沉重。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囑以後事。死時年71歲,在位超過半個世紀,看盡各種變化。

由於孫權的長子孫登很早病故,後改立孫和為太子,又封孫和的弟弟孫霸為魯王。這兩個人分成兩派,彼此惡鬥。孫權深為憂慮,最後廢太子,改封為南陽王。魯王被賜死,改立少子孫亮為太子。孫權死後,諸葛瑾的大兒子諸葛恪立孫亮為帝,與侍中孫峻,一同輔政。

司馬師聽說孫權亡故,以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三路軍馬攻吳。諸葛恪親自引兵迎戰,大敗魏軍。諸葛恪一麵遣使入蜀,請薑維進兵北伐,許以平分天下;一麵領軍進東興,要乘勢進取中原,把二十萬大軍開到前線,不料第一仗攻打新城便遭到慘敗。兵敗回朝,被侍中孫峻以逆賊罪名斬殺全家老幼。諸葛瑾生前見諸葛恪聰明盡顯於外,曾經感歎:此子非保家之主也!現在果然應驗。孫亮封孫峻為丞相大將軍富春侯,總督一切。三國的傳承,情況大抵相似。皇帝年幼,又能怎樣?

薑維這邊,乘機出兵北伐,以廖化為先鋒,也是無功而回。三國的情勢發展至此,人才大多用盡,新人來不及補充。再打下去,好像也沒有什麼意義。分而複合,看來為時不久了。

領導力箴言

有些人沒有個人的自大,隻有合群的自大。若幹人自成體係,經營自己的小圈子,黨同伐異,這對於領導的權威是一種公然的挑釁,對於組織的團結是一種嚴重的破壞。小圈子像惡性腫瘤一樣有害,領導者絕不能縱容姑息,要堅決地把它砸爛。

員工拉幫結派,目的無外乎是兩個:其一是形成自己的派係打擊其他的同事,積累更大的力量進行內訌;其二是經營自己的勢力,培植自己的死黨對抗領導,伺機取而代之。不論哪一種都會危害整個組織的團結,會威脅領導的權威。

對待如此小圈子,領導絕不能聽之任之,保留了他們的權威也就相當於削弱了自己的權威,無異於自殺行為。因此,對於結黨營私的員工,明智的領導者一定會毫不留情地砸爛它。

雖然古代有許多皇帝故意縱容下屬形成小圈子,以便於自己從中控製,坐收漁人之利,但實際上這樣做對於整個組織是不利的,而且一旦某個派係變大,領導者自己就很難駕馭了。“小圈子”中的“小”不是指其能量小、人數少,而是針對它隻為少數人謀私利,在組織上排斥大部分人,隻注重自己內部的利益,不管全局的利益而言的。有時候,“小”圈子實際上人數眾多,其成員大多占據要位,活動能量頗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