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身後屹立著的那座雄偉的聯合大橋,至今仍是坦桑尼亞第二大橋,也正是覃立華的理想之橋。
理想之光
沒有理想的生活是灰暗的、沒有目標的,隻有理想能增加人生奮鬥的動力,指引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找到前行的方向,找到繼續奮進的力量。
在坦桑尼亞工作13年之後,無意間覃立華成了中地東非經理部出了名的“坦桑通”。坦桑尼亞境內的主要公路幹線、沿途的主要橋梁,甚至公路沿線的加油站、餐館、住宿點等等,覃立華都了若指掌、熟記在心。凡是新到坦桑尼亞的中國職工要外出施工,他可以明確地告訴他們走那條線、沿途在哪吃住、在哪岔路、在哪加油等一切安排,從無失誤。甚至哪座橋在檢修、哪條路在維護、哪兒有石料廠、哪兒產好沙料等等,他也說得十分準確。覃立華對我說:“我對坦桑尼亞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了我對故鄉湖南的熟悉了。”就這麼簡單一句話,就不能不令人敬佩,立刻就能讓人明白覃立華在非洲13年是多麼敬業,又有多麼巨大的真誠付出。
覃立華第一次擔任公路工程項目經理,是在2002年4月至2003年11月實施的坦桑尼亞三城市道路改建項目。這三座城市的道路是同時展開施工的,無論管理還是施工技術、質量、進度,對新任項目經理都是挑戰。覃立華很清醒,他說:“中地集團公司和經理部領導信任我,給了我一個平台,這是國內也難得到的機會。這個項目,我絕對以最飽滿的熱情、最忠誠的態度去實施!”在他精心組織下,三城市道路改建工程按期優質完工,並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座城市是三個樣板,每座城市道路修成都產生了良好而廣泛的影響。這個項目完成後,中地成為坦桑尼亞業主在城市道路改建項目中的“首選承包商”,中地東非經理部順利取得三城市道路改建的後續項目,覃立華再任項目經理,並且又一次優質施工予以完成。此後,覃立華又在Somanga-Matandu33公裏道路改建項目任項目副經理,並於2004年5月接任項目經理直至工程竣工。這條路是坦桑尼亞政府投資的一條重要交通線,施工的政治意義很大。覃立華接任項目經理時應當屬於工程的最後“衝刺階段”,他是廢寢忘食地投入了工作。當石料供應緊張時,他曾守在石料場,每天隻睡一、二個小時。33公裏公路項目仍是按期優質竣工,坦桑尼亞總統出席了竣工典禮,修成的公路被坦桑尼亞官方稱為“樣板工程”。後來,覃立華還任項目副經理參加了Kyamyouwa-Buzirayombo120公裏公路工程項目設計與施工,在坦桑尼亞Arusha-Namanga105公裏公路升級工程中任項目經理,都出色完成了施工任務。多個工程項目的曆練,使他在路橋工程領域得到全麵的鍛煉,對國際通行的施工規範、施工方法、管理方法等多方麵取得了豐富知識和經驗,並且參與了多項招投標事務,從而成為一名成熟的海外路橋工程師。2008年覃立華擔任中地東非經理部總經理助理並正式調入中地集團公司,2010年5月,他出任中地東非經理部總工程師。
擔任總工程師之後的覃立華,依舊把全部心思用在工程項目實施推進中。2010年8月,中地東非經理部在競爭中力克群雄奪得坦桑尼亞IKANA-LAELA64.2公裏公路升級工程,覃立華再次出任項目經理,親自組織領導工程實施。這個項目合同額××××萬美元,工程啟動的場麵,與覃立華10多年前到坦桑尼亞時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駐工地的各類機械設備200多台套,僅大型施工機械便達50多台、大型運輸車50多輛,而聘用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也高達50餘人。覃立華興奮地對我說:“這是根本性的變化,代表了中地東非經理部的發展和壯大。13年前我剛到坦桑時那種艱苦場景,已經一去不複返了。”該項目開工一年來進展順利,預期將於2012年竣工。覃立華的眼光看的更遠了,他說:“中國企業在非洲發展,絕不能以短期贏利為思路,必須有全球戰略觀念。企業要有長期經營的準備,要徹底實行屬地化,要溶入非洲社會,與非洲人民共同進步、共享發展成果。”
覃立華用13年非洲歲月證明了這樣一個樸實無華的道理:隻有真誠奮鬥才能鋪就理想之路,隻有敢於創新才能構建理想之橋,隻有胸懷博大才能讓事業閃爍出理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