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人生機遇可貴的人生價值
——中地集團公司東非經理部總工程師覃立華的非洲十三年
引言:關於機遇的幾句閑話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身患癌症告別人世前夕,曾以告別信方式留下了許多對人們的忠告,體現了一位世界文豪對人類的真切關懷。其中,馬爾克斯告訴我們:“你不要等,今天就去行動。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到來,而你一定會後悔……”這樣一句平實簡單的話,仔細琢磨起來,回味無窮,哲理無限。前行者的教誨,值得後世永記,並一定能從中汲取許多關於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采訪覃立華時,他偶然說出一句“我對坦桑尼亞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了我對故鄉湖南的熟悉”立刻就讓我怦然心動。他這句話一出口,頓時令我有一種滄桑感,覺得此公雖然年齡不過才40歲出頭,定然在海外有著不同情感和非凡閱曆。果然,在采訪即將結束,覃立華自己歸納非洲13年的感觸時說:“我在非洲13年,活得有價值,無論對事業對家庭都不虧欠,沒有後悔,沒有遺憾。中地集團公司給予我這個平台,才能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讓我為國家為企業做了幾件實事。非洲13年,是我非常難得的人生機遇!”
特別讓我意外的是,覃立華說自己長年置身海外13年後對家庭也無虧欠、沒遺憾,這在我的本次采訪中絕對屬於“另類”。大多數在海外施工的中地集團公司員工,都對家人心懷內疚,甚至難以報答,覃立華之說是唯一的。他卻說:“我愛人和父母全家都全力支持我在海外發展,我沒有後顧之憂,可能是我的天然優勢。同時我也明白,要想在海外做出一點成績,就必須舍棄一些東西。事實總是這樣,家有拖累的人難以在海外長期發展。”
都說機遇隨處可見,都說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的,然而為什麼許多時候機遇在人麵前卻又稍縱即逝呢?道理其實很簡單:有得必有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已。從覃立華非洲13年的經曆中,起碼可以看出一種不懈的追求之路。因為為了內心的認識,才能抓得住難得的機遇;因為有了不懈的努力,才有機會實現人生的價值。記住:“今天就去行動。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到來,而你一定會後悔……”
理想之路
我們經曆過的一切都不會遠走,因為它們都深深鐫刻在你的生命年輪中。我們曾有過的夢想都不會消散,因為它們已經鋪成一條通向理想的道路。
覃立華的父親是名老警察,從部隊轉業後即回故鄉湖南省邵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任職,曾任交警大隊大隊長。父親十分熱愛交警事業,希望小兒子覃立華能繼承父業當一名光榮的交通警察。1968年7月30日覃立華出生時父親還在部隊,他從小就崇拜父親那種不畏艱險、處事果斷的軍人性格,曾夢想過將來入伍當兵。1976年父親轉業當了警察時覃立華讀小學三年級,此後警察父親的威武與親民愛民的職業又感染了他,他曾決心遵父願長大後當一名交通警察。父母要求很嚴厲,覃立華讀書也很爭氣。升高中時考進了邵陽一中,擔任過班長,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班級前3名。1986年參加高考,就是為了畢業能當一名交警,覃立華報考的第一誌願是長沙交通學院,因為這個學校有個專業是交通管理。可能他的高考成績太好了,可能當交警那個專業隻是個專科,覃立華當年被長沙交通學院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錄取,係本科四年製,就這樣與交警職業擦肩而過。入學以後才發現,搞公路建設學問挺多、興趣蠻大,覃立華不僅很快喜歡上了所學專業而且決心多掌握點專業知識。他說:“偶然的機遇,但選擇沒錯,當一名公路工程師我感到非常自豪。”
大學四年,主要學的是公路與橋梁建設,非常專業化,收獲很大。後來他畢業正趕上了中國公路大發展時期,所學專業恰逢其時,現在同班同學幾乎個個都是總工程師或者經理,這是當年填誌願時完全沒想到的事。大學期間除了得到豐碩的專業知識,覃立華還收獲了初戀。在長沙讀書的邵陽學生經常聚會,在聚會中覃立華便認識了正在湖南財經學院讀書的邵陽姑娘伍世紅。湘妹子伍世紅亭亭玉立,為人直爽,也願意與邵陽一中高一屆的師兄覃立華交往。大學期間雖然沒有正式戀愛,但是初戀的情愫深深印刻在一對青年男女的心上,終生難以忘懷。1990年6月,覃立華大學畢業被分回邵陽,在邵陽市市政工程公司任技術員。一年以後伍世紅大學畢業也回到了邵陽,在金融係統工作。這對青年人的愛情終於在故鄉成熟,1994年10月覃立華與伍世紅結婚,1995年兒子出生,擺在他們麵前的是平穩的事業和溫暖的小家庭。覃立華至今仍說:“我感謝夫人伍世紅,因為在我做出事業上的每一次抉擇時,她都堅定不移地支持我,我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這對夫妻從相識、相戀到相知,達到了一種境界:不論你在何方、你擁有什麼,我們的心靈總是相通的。這是一種男女雙方深度理解的愛,珍貴而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