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人們應該敬畏自然。迄今為止,還沒有證據顯示人類社會對自然的過度幹預會產生積極的效果,過度相信人的力量,得到的往往是自然秩序的懲罰。地球是一個複雜係統,不僅氣候變化是否與溫室氣體排放有關尚缺乏令人信服的結論,即便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是否會對人類社會造成重大損害也無法被確切證明。但人類活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卻是一個事實。
然而,一國經濟的增長涉及當下國民的福利,這要比遠期的、並不確定的氣候問題重要得多。對於各國來講,GDP是私人物品,而避免氣候變暖則是公共物品。各國顯然更有積極性獲得前者,而對後者傾向於搭便車。值得慶幸的是,減少碳排放的問題和資源的節約是一個問題的不同表述,而提高資源效率卻是典型的私人物品,正是借助這一點,低碳經濟生產方式才有可能得以在世界範圍內建立,這也正是我國將低碳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理論支點。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本世紀最初的10年,我們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曆史機遇,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獲得這一成就的同時,我們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各種資源的短缺,特別是能源的不足,早已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種種跡象表明,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必須成為低碳經濟的強國,因為這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中國政府已經將低碳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與那些經濟總量無足輕重的小國家不同的是,作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我國的生產方式會對整個世界經濟的運行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當我們以大規模消耗的方式推動經濟的運行時,世界大宗商品的市場一定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波動。發達國家的國民已經擁有了雄厚的物質財富,國家的資本存量也已經足夠大,而我們的國民遠沒有享受到同等的資源,我們的國家還麵臨著艱巨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歐美國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其工業化進程,而中國用不到50年的時間就走到了工業化的中期。為此,我們付出了沉重的資源代價。實踐表明,繼續維持大規模消耗的生產方式已經失去了可持續性,中國必須審時度勢尋求新的增長方式,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富國、強國之路,即低碳之路。低碳之路既可以幫助中國突破增長的極限,也有助優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從而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如何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保持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換句話說,中國的低碳經濟之路究竟有什麼特色,這是本書研究的核心問題。本書研究得出的結論如下:
1防止掉入“碳數量陷阱”的發展誤區
一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所具有的碳排放特征也就不同。發達國家在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後,資本存量已經滿足了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需求,產業結構逐步轉向輕型化,因此碳排放的絕對量就會持續下降。毫無疑問,隨著碳排放量的絕對下降,發達國家的生態環境會不斷得到改善,其國民的生存條件也會不斷優化。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通常的做法是將高排放和一些低端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然後再通過國家貿易,一方麵繼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必須的高能耗產品,用於其本國居民的消費,另一方麵通過國際貿易將自己的低碳技術向發展中國家出口,這就是發達國家的低碳經濟戰略。發達國家低碳經濟戰略的基本特征是追求“碳排放數量”的持續降低。發展中國家正好相反,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任務還未完成,高能耗的重化工產業還是這些國家必須擁有的產業。所以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如果也是一味追求“碳排放數量”的降低,就會陷入發展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