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巨大經濟體,低碳經濟戰略的基本特征是追求“碳排放的質量”。在碳排放問題上,究竟是關注它的“數量”還是“質量”是個原則性問題。一些發達國家在這個原則性問題前犯了常識性的錯誤,他們希望發展中國家和他們一道也追求“碳排放數量”的降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遭到發展中國家的抵製當然也在情理之中。就我國的國情來看,無論是從發展階段來看,還是站在資源稟賦的角度,我們都與發達國家沒有可比性。如果我們不認清這一點,盲目地順應發達國家的思路,一味地追求“碳排放數量”的減少,就會掉入“碳數量陷阱”。“碳數量陷阱”是本書提出的一個基本概念。它的政治經濟學含義是:已經越過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的後工業化國家,為繼續保持競爭優勢,誘使發展中國家超越經濟的發展階段,和他們一道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義務。
2碳排放總量的降低和社會福利生活水平的提高應該同步
從宏觀上看,推進低碳經濟如果阻礙了一國經濟的發展,降低了其國民的福利水平,一定會受到該國的抵製;從微觀上看,節能減排的努力如果最終未能帶給企業實惠,就一定會產生嚴重的激勵問題。市場決定了低碳理念如果沒有價格的支撐(例如,低碳產品與傳統產品相比,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力),將很難大規模普及進而構成規模效應,而價格競爭力要發揮作用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低碳技術成熟,低碳產品自身對傳統產品形成了經濟合理性。二是通過特定的製度安排為低碳產品提供價格上的優勢。
從微觀的角度看,節能的問題並不複雜。通常限製企業節能的因素無外乎三大類,首先是成本核算上的障礙。在現行的價格水平下,如果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或者設備替換來節約能源支出,其節省的能源費用與其投入的技術改造資金相比,在經濟上不具合理性時,企業就傾向於維持已有的能源消費方式。其次是觀念上的障礙。對於一個連續性經營生產的企業,技術改造或設備更新難免會打斷正常的工作節奏,如果此時企業沒有強烈的節能意識,它就傾向於保持現狀。最後是技術上的障礙。這個障礙是最具實質性的困難。
對於上述三個障礙,最容易克服的是第二個,即觀念上的障礙。通過社會宣傳、政策引導,提高全社會的節能意識,通常這一困難是可以克服的。關於第一個障礙,其實是個能源消費中的“外部性”問題。企業為節能而支付的成本由企業自己承擔,但全社會因企業的節能增進了福利。反過來說也一樣,企業因不采取節能措施而節省的支出留在了企業內部,但過多的能源消費導致的環境問題卻留給了社會。此時,按照經濟學的解釋,外部化的成本應該通過政府的幹預內部化。當能源的價格提高,或政策法規對超過標準的能源消耗的反向激勵足夠大時,上述第一個障礙就會迎刃而解。至於第三個障礙,隻有仰仗人類社會科技進步取得實質性的進步,才能得以解決。
3技術進步是我國走低碳之路的根本所在
科技的進步,並由此導致的技術創新,是我國走“低碳之路”的基本路徑。創新,主要是技術創新,是一種對新技術、新思想、新製度,乃至風險和失敗都抱歡迎態度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一旦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廣泛推崇的理念,特別是這種理念滲透於企業之中的時候,就會激發出經久不衰的發展動力。正像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總結的那樣,工業革命後的不到一百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創造的財富超過了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總和。如果沒有科技的進步,很難想象財富的增長速度會如此之快。站在經濟學的角度理解低碳經濟,任何技術上的進步最終都會帶來碳排放的減少。因為技術進步會提高資源效率,從“碳足跡”的視角觀察,任何資源的節約都是在減少產生這些資源的碳排放。通過技術創新,稀缺的資源可以得到有效的節約;通過技術創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將被打開空間;通過技術創新,能源效率得以提高。走中國式的低碳經濟之路,就是要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排除“碳數量陷阱”的幹擾,通過自主創新,使我國從整體上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建立在這一基礎的經濟增長將不再是以往經常出現的“經濟過熱”,而是步入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財富總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