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技術創新:低碳經濟的物質基礎(3 / 3)

我國的經驗表明,通過政府的行政指令,在淘汰落後產能問題上的確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鑒於落後產能是一個動態概念,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經濟現象,那麼為使這一過程可持續進行,單靠直接的行政幹預是不可取的。通過價格、稅收、行業準入標準的調整來激勵企業不斷創新,會比直接的行政命令更符合經濟學的原理。

3技術創新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追尋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的軌跡,我們可以發現,石油危機是最初的動因。以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長期以來是維持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基礎,如果沒有它們,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文明都會化為烏有。如前所述,化石能源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地域分布的不平衡。石油危機沉重地打擊了高度依賴化石能源的發達國家,於是尋找新的替代能源,即可再生能源,就成為必然。與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的地域性局限要小得多。例如,太陽能的利用就幾乎對所有的國家一視同仁。更重要的是,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已經成為困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

從傳統的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是人類社會正在努力實現的又一次能源轉換。從燃燒柴草到使用煤炭,耗時萬餘年,人類社會完成了第一次能源轉換,再耗時數百年,石油和天然氣終於在世界商品能源構成中超越了煤炭。1997年出版的《能源百科全書》估計,到21世紀末,可再生能源將在世界能源結構中超過現在的化石能源。能源的轉換就是技術的轉換,煉鐵技術和蒸汽機的出現促進了煤炭的開發和利用,內燃機的使用奠定了石油和天然氣的戰略地位。與前兩次能源轉換不同的是,這一次能源轉換的載體(或稱轉換的目標)並不像前兩次那樣單一,而是具有多元化特征。當然,目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尚在摸索階段,人們很難預見在未來人類社會的能源結構中,究竟是哪些可再生能源會成為世界能源主流。目前發展的態勢就好比中國古代史上的戰國時代,百家爭雄。迄今為止,人類正在嚐試著突破有效利用太陽能、地熱能、水能、氫能、潮汐能、風能、可燃冰、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瓶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就是沒有技術的進步,沒有科學技術的突破,就不可能出現革命性的能源轉換。

我國具有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根據國家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海上風電的裝機容量為500萬千瓦,2020年在此基礎上再擴大6倍。至於地方政府的規劃更是雄心勃勃。例如,浙江省計劃到2015年海上風電裝機150萬千瓦,到2020年達到370萬千瓦;山東省更是將“十二五”期間的目標定為250萬千瓦以上。在發展風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教訓。例如,歐洲許多地方一開始的風電裝機通常用的是一些兆瓦級以下小機組,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小機組的缺陷逐漸暴露,結果不得不在這些機組的壽命遠未結束前就將其拆掉,換上大機組。我國現有的並網風力發電場已有近百個,但大多是750千瓦及以下的機組,顯然是不經濟的。可喜的是,目前我國的風電裝備製造企業利用後發優勢,已經率先推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兆瓦、3兆瓦、5兆瓦和6兆瓦的風機。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上,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順利發展是必要的。由此,我國可以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歐洲一些國家在開發風力發電產業過程中,曾因規模的設定存在著短視,結果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的尷尬局麵,就值得我國從中吸取教訓。通常風力發電機的生命周期長達25年,歐洲的一些國家最初安裝的風力電機基本上都是1兆瓦以下容量的,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小規模的電機很快就失去了經濟上的合理性,於是荷蘭、丹麥等國不得不將還在生命周期青年時代的小電機替換掉,結果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接受了這些國家的教訓,我國在 “十一五”期間,風電的規模一開始就設定在1兆瓦以上。例如,華銳風電一開始上馬的就是兆瓦級風機,率先在國內推出了第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1.5兆瓦風電機組。目前該公司先後研發出3兆瓦、5兆瓦和6兆瓦風機。

與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間歇性。因此,大規模儲能技術的突破會給人類的能源問題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例如,高效率、大容量儲能技術的應用將使電力通過儲存具有一般商品的屬性(即可以延時消費),而非僅僅是即產即用的特殊商品。 以往人類在物理上利用抽水蓄能試圖突破儲能技術瓶頸,但其應用會受到地理條件的限製。如今,在眾多儲能技術中,技術進步最快的是電化學儲能。例如,鈉硫、液流及鋰離子電池技術在安全性、能量轉換效率和經濟性等方麵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產業化應用的條件也日趨成熟。我國風、光資源密集區遠離負荷中心,因此對大規模儲能技術的要求更為迫切。

就像石器時代的結束並非因為石頭用完了一樣,人類社會能源的轉換也不會等到舊的能源耗盡才開始。我國是一個地緣廣闊的發展中大國,在世界開啟了第三次能源轉換的進程時,第二次能源時代的煤炭還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甚至第一次能源時代的柴草也還在一定範圍內使用。從目前探明的化石能源來看,煤炭的儲量要遠大於石油和天然氣,我國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一座堅實的橋梁,據此我國可以安全地實現第三次能源轉換。第三次能源轉換使得我國與發達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而且具有後發優勢。例如,大量的減排技術應用於我國,成本遠低於發達國家,采用新設備、新工藝,要比改造舊設備的成本低。巨額的外彙儲備和高比例的國內儲蓄也為我國發展低碳模式提供了資金保障。此時,如果我們重視自主創新,而不是簡單地跟隨與模仿,或簡單地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轉移,那麼借助後發優勢,我們完全有可能在第三次能源轉換的過程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