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農業與農民文化 (11)(3 / 3)

至於少數民族,似乎更流行這個。比如,十世紀興起於東北的女真族。《金史》稱:女真舊俗,婦女寡居,宗族接續之。父死,則妻其母,兄死,則妻其嫂,叔伯死則侄也如此,故無論貴賤,人有數妻。

漢細君公主,嫁於烏孫王昆彌。昆彌年高,欲使公主再嫁其孫。公主不肯,上書漢王,漢王的回話是:第一、要顧全大局。第二、咱漢國向來不幹涉別國內政!無奈,公主隻好從命,連降兩級,由原先的奶奶輩,一下子變成了孫媳婦兒。

細君之後,漢室又嫁解憂公主給烏孫王岑輒,岑輒死,其堂弟翁歸靡即位為國王,繼娶解憂,生三男兩女。翁歸靡死,岑輒之子泥靡即位為國王,公主解憂又嫁泥靡,生一男。總之,解憂公主共嫁兩代三任國王,年老時申請回國:“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於公元前51年回到長安。此時公主年已七十,歸漢後,又過了十八年,昭君出塞。王昭君在老單於死後,也麵臨著下嫁其子的風俗。我們是文明國度,昭君當然有點不情願,上書求歸,漢皇還是那句話:顧全大局,入鄉隨俗。民間百姓偏愛昭君,就像我們偏愛李清照,求證她不曾誤嫁中山郎一樣。所以,不惜篡改曆史,給昭君編排兩種野史,一種是:昭君一出關就投江自盡了!另一種是:小單於愣要娶昭君,她就飲藥自盡了。事實上,昭君與那位小單於合夥生了兩個女兒。

隋宗室女義成公主,於公元599年(開皇十九年)嫁給突厥啟民可汗,啟民可汗死,義成公主又先後改嫁他的兒子:始畢、處羅、頡利三位可汗。

至於晚唐的鹹安公主,在回鶻生活了二十一年,直至病逝,創造了曆嫁祖孫三代、兩姓、四位可汗的和親記錄,一舉超過漢解憂公主和隋義成公主。

值得一提的是,宋時,朝廷不但不外嫁自己的公主,而且明令嚴禁國內轉房婚,違者受懲。這一文明進步據說跟理學家的努力有很大的關係。理學家認為,轉房婚大大違反了理學的三綱五常原則,從血緣關係上講,至少是一種亂倫。

宋朝的嚴禁轉房婚,還有一因,據說是從唐朝滅亡教訓中悟來的,因為唐朝在男女關係方麵有點自由化,公主不喜歡舊駙馬了,給父親打個報告可以換個新的,更不像話的是,父親搶兒媳(唐明皇與楊貴妃),子娶父妾(唐高宗娶武氏則天),這讓宋朝的理學家們大跌鼻子,比如二程,對這個事耿耿於懷。還是朱熹聰明,最後自我安慰說,唐人如此,“源流出於夷狄”,總之,宋人很是看不起唐人!

宋明以後,民間流行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的倫理觀念。如黑老包,大義滅親,把侄兒鍘掉後,他給嫂嫂當兒子了。明朝時,國家通過行政手段禁止民間轉房。清朝時,幹脆是大刑侍候:收父祖妾及叔伯母者,斬;收兄嫂與弟媳者,絞。自此轉房婚在漢族基本滅跡。現代電視電影裏偶有弟弟娶嫂,哥哥娶弟媳的,但那都是愛情了,與本題無關。

【五】經濟實用型婚姻

所謂的經濟實用型婚姻是窮人為省錢而自發實行的一種婚姻的變通。也就是說,它沒有聘娶這一關,能省下一筆財禮,甚至能減少日常婚姻消耗,經濟、方便、實用。具體有以下幾種:

交換婚

它是中國曆史上很典型的一種婚姻形式。它是指兩個不同姓的家族通過協議,互換異性子女互為配偶的婚姻方法。一家男子娶另一家女子,必須以一女嫁到對方家作為交換條件。

中國古代,從上到下,交換婚廣為流行。比如西周時姬、薑兩姓世代為婚。漢武帝娶衛青之姐衛子夫為皇後,衛青則娶武帝姐平陽公主為妻,漢梁荒王劉嘉娶任寶姐,而任寶則以劉嘉之妹劉園子為妻。當然,貴族之間的這種交換,其初衷乃是出於政治目的,擴大政治資源,按現在的說法是:資源共享,強強聯合。而窮人也不傻,自然學會了這一手,並且成為交換婚的主要消費群體,其特點是:弱弱聯合,互通有無,降低成本,節源開流。由於窮人在曆史演義裏的沉默,所以我們找不到窮人交換婚的史料。但是在文藝作品裏,我們見到的太多了,甚至我國某些農村地區,目前仍有交換婚存在。

入贅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