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說:整個私有製社會,擇偶製度都是以權衡利害為原則,也就是以經濟和政治利益為核心和首要標準。德國社會學家穆勒裏爾分析人類婚姻製度史時指出,上古、中古、現代三階段中,人們在愛情、子女、經濟三方麵的選擇,次序如下:上古,經濟第一,子女第二,愛情第三;中古,子女第一,經濟第二,愛情第三。現代,愛情第一,子女第二,經濟第三。同學們看一下這個次序,咱們中國是否與其一致。(這裏我需要說明的是,講課過程中,同學們強烈建議,中國現代的婚姻選擇與穆勒列出的都不符,應該改為經濟第一,愛情第二,子女第三。與我的觀點不謀而合。)
其實,中國現代社會,婚姻市場化傾向特別嚴重。何清漣在自己的文章中談到,她有幸聽到幾位年輕女子有關擇偶的對話:她們認為選婿如選股。事業有成,錢袋飽滿的男人是“績優股”,在婚姻市場上牛氣衝天,是女股民競相購進的對象。但這樣的績優股因其多值壯年,早已成家,由“內部人”控製。績優股穿越於花叢之中,活得瀟灑,但是“內部控股人”活得很累,因為她們控股的地位並不牢靠,經常麵臨著第三者“惡意收購”的危險。欲收購績優股,需先做債券(第三者),再爭取債轉股(由情人變妻子),過程雖然艱苦,但總比嫁給一個前途未測的“原始股”要好得多。再說了,自己千辛萬苦把原始股培育成了績優股,自己也要麵臨第三者的惡意收購。
何女士不愧是經濟學大拿,調侃起現代婚姻,也是滿紙莞爾。不管怎麼說,現代婚姻裏仍有諸多古代買賣婚的遺留。僅舉一例,女大學生上學,本是提高自身素質,但在現實麵前,卻成了提高自身“嫁碼”的一大要素。至於坐台女,也會因大學生這個文憑而提高身價。好了,這事咱就不說了,因為我不大能弄清,咱們這些東西,是封建遺留呢,還是資本主義腐蝕。
主編《男女十人談》的向婭曾於1995年12月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隨機抽樣調查,發出250份,收回223份,其中一個問題是“有錢對於男孩子是否很重要”,回答“是”的占471%;另一個問題是“漂亮對於女孩子是否很重要”,回答“是”的占57%。據此,也可以說,傳統婚姻崇尚的是郎財女貌。
【四】轉房婚
轉房婚又稱收繼婚、升房婚、轉親婚、叔嫂婚。一般而言,轉房婚是指父親死後某一特定的兒子收娶其後母,或者兄長死後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後兄長收娶其弟媳,這種婚俗曾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現代人戲言,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此話倒也不差,因為據民族學家考證,這種婚俗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掠奪婚時人們所擁有的財產嗣承觀念。原始社會,部落戰爭較多,掠奪來的婦女自然是財產,一旦男人死去,女人也要被以財產的形式轉讓給本部落其他男子。但是隨著家庭的出現,私有製的產生,這種轉讓,範圍逐漸縮小,最後固定在家族範圍之內,也就是說,轉讓給與死者具有血緣關係的人。我認為,這其中,除了女人是財產這一因素以外,還有另一因素,即子嗣的原因。直到如今,鄉下孩子的父親死了,他的叔父或伯父,自然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來養,至於那寡居的嫂子或弟媳,這個做弟或做哥的,理所當然地要對其負擔一定的經濟義務。
巴基斯坦、以色列、印度以及美洲、非洲一些國家,都流行過轉房婚。至於中國,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都有存在。有人說,舜和其弟就有轉房婚的跡象:舜沒有發達時,在家幫老爹鼓叟幹活,老爹不喜歡他,隻喜歡小兒子象。老爹與象合謀害舜,再三下手。但天佑善人,總不如意。一次,騙舜下井,他倆遂在上麵落井下石,用土填滿,以為舜必死無疑。象公開說:這下可好了,兩個嫂嫂就歸我所有了。《孟子·萬章》載:二嫂使治朕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