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農業與農民文化 (9)(3 / 3)

至此,六步全部完成。如果一個女子是這樣娶到家的,那麼,就是她一生驕傲的資本了。電影裏也經常出現這樣的鏡頭,元配夫人與小妾吵,動不動就這麼一句:我是八抬大轎,明媒正娶來的。而小妾對男人要求的也是:跟了你,可以,你用八抬大轎來抬我。中國傳統女性喜歡“坐轎子”由此可見一斑,而中國男性,就隻好多抬轎子了。

婚姻的儀式也注入了如此深厚的道德內涵,可見以德治天下在中國的深入民心。直到如今,鄉下人結婚,領結婚證那天,尚不叫結婚。“典禮”才叫結婚。所謂的典禮,就是迎親儀式。甚至於鄉下男女不領結婚證,隻要舉行了典禮儀式,就是名正言順的夫妻了。而隻領結婚證不典禮,鄉下人看來,相當於私奔和未婚同居,有傷風化的。

婚姻生活裏還有好多禮,比如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三從四德,舉案齊眉,七出三不出等,這些都在女性傳統文化裏講過,這裏不再重複。

下麵講“義”,義裏麵有幾個關鍵問題:

妻子死亡與夫之再娶

中國傳統禮製,妻亡,禁止男人再娶。《白虎通·婚娶》雲:人君無再娶之義。《公羊傳·莊公十九年》也雲:諸侯不再娶。這樣一說大家肯定要笑,什麼呀,中國傳統男人哪有這義氣。有,被魯迅先生罵得狗血噴頭的林琴南,妻死後終身未娶。比停妻再娶的周樹人,那可是“義氣”多了。不過,這種守節信義的男人太少了,不足為證。總的來講,這種規定隻是掛羊頭賣狗肉,所謂的不能再娶,隻是說,不能再娶第二個正妻,再娶來的不能叫元妃,隻能叫繼室。至於民間,不能叫元配,隻能叫續弦。廢話,後來的當然不能叫元配了。傳統社會裏,男人就是這樣跟女人講義的,文字遊戲而已。當然了,元配與續弦在死後的待遇是不一樣的,元配與夫同葬,非元配們就隻能靠邊“葬”了。因民間繼室續弦流行,後來就出個變通法:元配葬於夫左,續弦葬於夫右。如此說來,老蔣的屍骨應該回老家,跟人家毛福梅葬於一起。至於朱安,死前一直妄想與周樹人葬於一處,隻可惜,那是白日做夢。

夫之死亡與妻之再嫁

夫講義氣,妻死後不再娶元配。那女人更得義氣了,夫死後,終身不嫁。當然,開初這隻是一種道德提倡,到宋朝,守節女人都被政府與儒士們誇作貞烈女,女人們就更講義氣了,再後來,道德提倡上升為法律規定,寡婦不能再嫁了。

當然,民間還會變通,窮人生存不下去,照樣嫁寡婦。比如祥林嫂,第一任丈夫死了,婆家就把她賣給賀老六。婆家不義,但祥林嫂夠義氣,一進賀老六家,就一頭往香爐上撞去,隻可惜沒練過武,速度不夠,沒有成功。臨死前的祥林嫂是有著很大的恐懼的,那就是:到陰間後,兩個男人會一人一半把她分開的。祥林嫂智商不夠,否則會說:沒事兒,兩個男人,一個葬我左,一個葬我右,左邊葬元配,右邊葬繼室。可惜哪,她沒有這思想水平!

離婚與恩斷義絕

嚴格來講,中國傳統婚姻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離婚,因為它完全是在不平等的基礎上,以踐踏女性尊嚴為代價而進行的。也就是說,男家有權休妻,而妻不能休夫。《白虎通·嫁娶》載:夫有惡行妻不得去者,地無去天之義。意思很明白,夫是天,不能去天,否則,反天了不是?直到現在,夫妻雙方較量,動不動就是這樣一句:我再不鎮壓他(她),他(她)就反天了。其實反天的原始意思隻有三個:臣反君,子反父,妻反夫。也許正因為這一點,才導致現代許多人看了王思懿版的潘金蓮後,對她又疼又憐又愛。我的一個男同事說:唉呀,如果潘金蓮生在現在,我一定把她娶回家,不讓她受一點委屈。嗬嗬,這裏開個玩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