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文化漫談 (2)(2 / 2)

中國傳統的集權專製之下,官不得私論,士不得私議,民不得私說。大家共用一個腦袋,一個思想,但是畢竟有一些學人,衝破了重圍,比如老子、莊子、李贄、顧炎武等。所以,我們要學習這些學人特立獨行有所質疑的品質。因為曆史似乎始終擺脫不了為時人所利用的命運,淪為了當代思想史。在網上,網民們說得豪爽點:曆史就是個婊子,人盡可夫!胡適說得文雅多了:曆史就是個小姑娘,任由人打扮!當然,還有說得更粗獷的,我就不再說了!這裏說這麼多,是想告訴大家,我們的傳統就是報喜不報憂,就是為尊者諱,這就要求我們在學曆史的時候,一定要多一隻眼,懷疑的眼,清醒的眼。包括我講的課,那也是一家之言,同學們覺得不對,找材料反駁我。

一個教師講完課,學生傻乎乎的沒反應,無話可說,無意見可提,那就是教育的悲哀了。當然這種反駁是在學術範圍內。舉個例子,當年馬寅初發表自己的人口論,每天在校園裏轉著圈子看北大學生們寫給他的大字報,老先生越看越傷心,檢討說,身為北大校長,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沒一個能從理論上駁倒他的,看到學生的文章都是標語口號式的謾罵,作為一校之長,他感覺到了自己的失職。沒辦法,老先生隻好給他們檢查錯別字,圈好,讓造反學生們回教室重抄一遍。一句話,學生重在質疑,沒有疑問,白上大學。教育是培養公民而不是培養奴才。魯迅能從仁義道德的的字縫裏看見“吃人”兩個字,先生可能長了一雙貓頭鷹的眼。我們擁有不了貓頭鷹的眼,至少不要讓自己成為黑瞎子。北島在自己的詩歌《回答》裏對著天空大叫:我不相信——天空是藍的!我不相信,雷沒有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我不想信,死無報應!

叫得好哪!

當然,曆史的本性決定了我們的懷疑非常可憐。周寧在他的《中西最初的遭遇與衝突》中說:嚴格說來,曆史經常不是記憶的工具而是遺忘的工具,曆史與其說是讓我們記住過去的事實,不如說是規定哪些事實應該讓我們忘掉。周先生說得太對了,有些曆史,幾成盲點了。學曆史,本是鑒往以知來,但是我們從曆史中學到的,往往不是教訓。我們常說,曆史不會重演,可周寧說,如果曆史重演,最大的可能就是,我們將把曾經的輝煌和永久的災難重新演上一遍。五千年的文明,帶給我們的是輝煌,但切膚之痛卻是輝煌之後的失落。

對著曆史歎息,不是我們的選擇。三隻眼看曆史,可能是我們的最佳選擇,蘋果不是隻有一種吃法,未來的你們,要吃曆史這碗飯,所以給大家介紹幾位吃法獨特的學者。吳思,著有《潛規則——曆史中的真實遊戲》《血酬定律——中國曆史中的生存遊戲》。何清漣,本科讀曆史,讀研則讀經濟學,文章老辣深厚,著有《中國現代化的陷阱》《我們仍在仰望星空》。最後一位,黃仁宇,著有《萬曆十五年》等。關於文化

文化的內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開個玩笑,一個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飛出去,就是一個文化現象了。如果是兩個女人,一個哼一聲兒,一個呸一聲兒,這文化就複雜多了。

00文化的廣義性,導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蝟難下嘴的尷尬。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洛威爾說:“我被托付一件困難的工作,就是談文化。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摸。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形狀。我們想在文字範圍表述它的意義,這正像要把空氣抓在手裏似的。當我們去尋找文化時,除了不在我們手裏之外,它無所不在。”

忽忽,講到這裏,大家就會發現,這家夥抄襲我們的道家始祖,試看老子原話:“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物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用不著翻譯,大家就能看出來,洛威爾抄襲老子,僅把名稱換了一下,老子談的是道,這家夥改成文化了。這裏開個玩笑啊。

狹義上講,文化僅指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在此基礎上,又根據視角的不同,對文化結構進一步分類。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麵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