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人文聚焦(8)(2 / 2)

沙毛山羊屬於國家級優良家畜品種,新中國建立後定名為中衛山羊,多年來有專門科研機構進行保種繁育和商品生產。“香岩沙毛宇內祈,蒙茸九曲藐姑衣。旃裘列裏承嘉拜,京兆王家見亦稀。”這首讚美中衛地方物產“沙毛山羊”的佚名詩,以精美工整的辭藻,抒發了作者真摯的胸臆,闡釋了中衛山羊羔皮的珍稀名貴和優秀品質。按譚學榮老先生所講:“在衛幾十年,能找的典籍大致翻閱過了,找不到出處,山羊終是我沒有完成的作業。”此款詩作曾以楷書風格題寫並藏於中衛高廟。為了不至於隱沒史料,譚老先生於15年前專程懇請全國著名書法家胡公石先生書丹《沙毛山羊》一幀,以備資鑒。還請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陳虹先生題贈“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墨寶,以期光大地方風物。

從一個著名畫家的後裔到一個“右派”,再到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和一個政協幹部,半個多世紀的滄桑,見證了譚學榮在文化事業中的跋涉、付出和收獲。那是一種空蕩的安寧,散發著一種遼遠的氣息,一種濃鬱的知識分子的情結的氣息,一種在大起大落的生存格局裏沉積下來的漂洗過的、暴曬過的純粹和潔淨。40年的生命如一隻巨大的沙漏,時日一刻不停地在消解著他的能量,曾經美好的夢想,曾經艱難的求索,曾經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還有那些在尋常的日子裏有過的尊譚為恩師的學子情懷,都是那樣濕潤和飽滿,支撐著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脊梁,繼續承載著這個時代的文化之風。

退休之後,譚學榮老先生回到江蘇南通安度晚年。他心胸豁達,通曉事理,積極樂觀,以老而尚健之軀堅持讀書學習,經常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因為在中衛生活久了,他深感中衛人的鄉情比地厚,隻要彼此交情深,就是要頭顱也願意獻出來。屈指算算,他離開中衛也有10年時光了,他時刻關注著寧夏中衛的消息,潛心編審了《高廟保安寺》一書,向鄭逸梅、何滿子索討相關名勝景觀的碑記等。特別是他的學生、現任中衛市文聯主席的範學靈多年來一直敬仰和關心著他,定期寄給他《沙坡頭》文藝期刊、《中衛日報》以及著述資料,並委托妻子、女兒寄送枸杞、紅棗,去南通探望。他更是百感交集,這讓他恍惚中以為自己又回到了中衛。原來,中衛才是他真正的家鄉。因了這些,他晚年的生活不僅熱鬧了,也有了味道。雖說他人不在中衛,但心卻在中衛,對中衛的愛也源源不斷,還有那些綿延幾十年的充滿著渴望和希冀的目光,竟穿越厚厚的歲月塵埃,把我們的心胸和眼界也拓展得如此遼闊高遠起來。我們由衷地祝福,譚老先生身體健康、生活幸福!

十六父母恩典

壬辰初夏吉日,按照當地風俗,在親人去世後的第六天,白天設壇誦經,晚上祭祀宵夜。於是,範氏門中百十餘口,同脈長幼鹹集、兒孫披麻戴孝,懷著沉痛心情,悼念母親仙逝,追思父親作古。翌日,宗族長輩、鄉鄰親朋、侄男閣女,一片虔心,為母親致哀送行,祈禱老人家一路走好。浩浩乎,蒼天無語;湯湯乎,人間有情。

父親範德智,生在中衛市沙坡頭區柔遠鎮範廟村,姊妹四人,家中長子,排行老大,為人忠厚耿直,公道正派,任勞任怨,中共黨員,當過多年大集體的生產隊長。母親劉淑珍,家庭婦女,兩個妹妹,中年喪女,一生備受生活煎熬,性格開朗,寬厚善良,勤儉持家,不甘人後,傾心供養子女讀書。正是得益於父母用堅強身軀撐起的一片藍天,當下子女人齊家旺,生活裕如,無不銘記著二老的恩德。

母親生於1936年10月30日,中衛市沙坡頭區東園鎮馮橋村人。從1994年起,高血壓、糖尿病纏身,勞疾相隨。2008年11月10日,享年83歲的慈父壽終正寢。從此,母親的精神、身體也每況愈下,但為了這個脈延四世的大家庭,她卻一直頑強地與病魔抗爭著。2012年5月11日淩晨4時46分,帶著對兒孫們的無限牽掛,母親依依不舍,安詳離去。至此,父母雙親與我們永遠陰陽兩隔了!你們的子孫很痛楚地感到,從此再也睡不上父親燒的熱炕,吃不到母親做的可口飯菜了,再也聽不到你們的安頓和嘮叨了,並在心裏默默念叨:爹媽呀,請睜開眼睛再看一眼吧,讓我們為你們二老再洗一次腳吧,再翻一次身吧,再做一頓飯吧,再添置一件衣服吧。你們的好,我們都會永遠銘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