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從固原出發,奔上高速公路。兩小時後,從永康過黃河大橋,沿著平坦寬闊的濱河大道,駛入中衛新區。晚上,下榻於黃河之畔的紅寶酒店。徐力群市長、王興德副主任擠出時間,同我這位當年在固原市共過事的老朋友敘談了中衛建市以來的巨大變化和今後發展藍圖。同老朋友段振國常委也見了麵。在中衛短短三天時間,去沙坡頭,奔寺口子,觀沙坡頭機場,看美利工業區,遊香山公園,還驅車40多公裏到達香山腹地,有幸目睹了砸砂瓜的規模,甚至還很幸運地在瓜農家中買到了幾個又圓又大、儲存完好、據說可以放到春節吃的砸砂瓜。
對於中衛,我其實並不陌生。早在1964年8月底,前往寧夏大學上學時,因固原直去銀川的道路受阻,曾和同學繞道蘭州乘火車前往銀川。車過甘塘後,一望無際的大漠便呈現在車窗外,然而更令人稱奇的是鐵路兩側的沙丘上,在麥草紮成的棋盤狀格子中央,或長著幾棵沙柳,或長著幾株茅草,它們在蒙蒙細雨中顯得分外青翠,在茫茫的戈壁中卻又是那麼的珍貴和可愛。到大學後才從中衛籍同學口中得知,這一切都是為了固沙而創造的,不過當時的規模還比較小。此後,又曾多次來到中衛縣,或出差,或開會。1993年任彭陽縣委書記期間,我曾帶領鄉鎮負責人到中衛縣考察學習,過後還選派了6名鄉鎮幹部到中衛幾個工業比較發達的鄉鎮掛職培訓半年。這對山區幹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幫助不少。來到中衛,如果不去沙坡頭,不參觀高廟、鼓樓,那就等於沒到中衛。這些沉積著中衛曆史文化精華的地方,自然去過多次。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4月28日中衛市掛牌之際,時任固原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我,應邀參加了隆重的中衛市成立大會。時隔4年半,再次來到中衛,矗立在黃河之濱、香山腳下的中衛市,已經以嶄新的麵貌展示於世人麵前了。
翻閱範學靈同誌送給我的新編《中衛縣誌》,得知中衛曆史悠久,人傑地靈。常言說: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從古至今,黃河之利利在寧夏,而其首利則在中衛。但是,要說中衛真正的變化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尤其是建市以來的4年多,這裏完全可以用“日新月異”四個字來表述。
從中衛返回固原後,認真思考了在中衛的見聞,深感中衛市有幾篇文章做得好。
一是大做沙漠文章。騰格裏大沙漠的不斷東移南擴,世世代代危害著中衛,如今治服沙漠,創造出了已讓世界瞠目的人工治沙工程,攔沙東進,造福於民。今日,大力推出的沙坡頭旅遊產業,把沙漠這篇文章做大做活了。還有美利紙業,向荒漠開戰,營造木材原料基地,數十萬畝綠洲出現在大漠之中。沙漠腹地栽楊樹,廢水處理後再澆樹,真是一舉多贏。
二是大做工業文章。尤其在北部沉睡千年的荒山禿嶺上建設的45平方公裏美利工業區,其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它是中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又一項重大舉措,必將從根本上打破製約地方工業經濟麵上做大做強的瓶頸,從而有效構築未來一個時期全市工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平台,同時也為招商引資營造了更為寬廣的舞台,無不彰顯著本地工業發展史上整體擴規提質的裏程碑意義。
三是大做水的文章。在沙坡頭的黃河中流,古代就建有分流設施,被人稱為“中衛的都江堰”,引黃河水自流澆灌農田。今天,包括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在內的現代化提灌工程,引黃河水澆灌更多的農田。“天下黃河富寧夏”這句千年古語,今日其內涵更實在,更豐富了。對無法引水的幹旱山區則打井打窖,蓄天上雨水以備人畜之用。做好水的文章,還體現在香山公園、景觀水道的規劃與建設上,這裏凝聚著當政者的心血與智慧。黃河之濱的沼澤與濕地,曆來是蚊蠅滋生之地,如今已變成了湖光粼粼、碧波蕩漾的休閑公園,人們漫步於彩珠鋪就的公園甬道,徜徉於景觀水道兩岸,在鳥語花香之中談情說愛、頤養天年,其樂融融。
四是大做硒砂瓜文章。“石頭縫裏長出的大西瓜”,已成為中衛市的名片。來到南山台子,走進香山深處,滿目起伏不平的石頭山,外來人隻能感歎:這適合人類生存嗎?但是,石頭縫裏實實在在地長出了大西瓜。筆者隨便問了一位老者,他說,今年砸砂瓜收入二三萬元。這種瓜原來人們叫它“壓砂瓜”,如今根據其富含砸元素的特點又更名為“硒砂瓜”。2007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來中衛視察期間,還在南山台子親手栽了幾株砸砂瓜。近幾年,砸砂瓜暢銷大江南北,成為大中城市居民餐桌上難得的佳品。中衛人在做大這篇文章的同時,還高瞻遠矚,考慮到了後續產業的發展。當地人們常說,壓砂地是“苦死老子,富死兒子,窮死孫子”。這樣的曆史悲劇今後不能重演,他們在大力發展壓砂瓜種植的同時,還在瓜地裏套栽了棗樹。這種富在當代、惠及後世的思路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