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新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諸多令人景仰的文明遺跡。縱觀中衛文明史,一路流淌而來的遊牧與農耕文明,在這裏長期碰撞、融彙、積澱,形成了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兼容並蓄,構成了地方文化的獨特秉賦與個性,猶如中衛方言、民俗禮儀所展現的品牌文化,具有濃鬱特色並豐富了地方文庫。在傳承曆史文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繁榮地方文學藝術事業,服務於地方經濟建設,成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智力支撐,不能不說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時逢中衛市成立五周年,“魅力新中衛”文藝精品工程係列叢書《黃河古城韻》《浪漫沙都魂》《花兒杞鄉情》《激情交響曲》的隆重推出,潛潤著文化人的執著、靈動、心智和社會責任,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新的作為向新中衛獻上的一份厚禮,實感欣慰。
中衛建市以來,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社會事業蒸蒸日上。不平凡的歲月,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強烈的時空衝擊、豐富的創作素材和空前的創作熱情。投入火熱而雄壯的現實生活,深刻感受、切身體悟、悉心領略時代變遷和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運用文藝的形式記錄時代的脈搏,奏響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凱歌,文藝工作者使命神聖,功不可沒。
“魅力新中衛”係列叢書,係全市實施文藝精品工程建設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可謂地方文化建設中綻放出的一枝奇葩。翻閱這部大型文藝作品集子,無論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不管舞台作品還是音樂作品,立意高遠,宏纖皆備,內涵豐滿,編排精致,它無不令人感受到撲麵而來的火熱的現實生活。家鄉的深情如絲如縷,美好的憧憬蘊含其中,人性的善良與精神的追求如浪花飛濺,一路奔騰,同時也充分張揚著文學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真i帝。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進步的文學藝術一直高揚著民族精神的旗幟,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也在潛移默化著人的精神世界,從而以文化特有的“軟實力”推動著社會發展進步。
古人雲:文以載道。不同的時代,無不需要一種時代精神。文藝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有效載體,社會道德建設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離不開文藝。因此,我們要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工作方針,把握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現實的原則,順應時代潮流,擔當起社會重任。偉大時代需要多彩的文藝,飛速發展的中衛需要文藝的滋潤。中衛這片熱土具有黃河古城、浪漫沙都、花兒杞鄉的品位和風韻,使我們感受到文藝成果凸現的欣喜。這正是文藝工作者對故鄉的無私奉獻,必將為社會各界所尊崇!可以看出,廣大文藝工作者發揚“中衛精神”,以實際行動更加自覺地服從於文藝事業,更加主動地服務於經濟建設,妙用各自的大徹大悟,將人文情懷的內涵予以理性延伸、藝術表達,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形象、立體的生活景象、強烈的時代特征,不斷鼓舞著我們昂揚向上、探索創新、執著追求。
文藝是文化長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永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不遺餘力地抓好文藝人才的發現培養和隊伍建設,滿腔熱忱地抓好文藝創作,用精品力作引領風尚,開拓新猷。事實上,盡管中衛的文化底蘊深厚,可我們沒有理由妄自尊大,因為它是先輩們為我們爭得的榮譽;雖然中衛建市剛有五年,一切都需要倍加努力,但我們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因為,我們有濃鬱清亮的人文風脈,有一支以範學靈同誌為代表的甘於奉獻、默默耕耘的文藝家隊伍。有了這樣堅實的基礎,地方文化之樹將會根深葉茂、碩果豐贍。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將文藝創作自覺融人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來,為中衛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十三中衛之行
從中衛市回到固原家中幾天了,然而,在中衛市的所見所聞卻常在心頭縈繞,今日閑暇無事,把它記錄下來。碰巧中衛市文聯主席範學靈又電話催促我把中衛所拍的幾幅風光照從電子郵箱發過去,他們要在《沙坡頭》刊物上用一下,並希望我最好抽時間寫篇文章,一同刊用。朋友之邀,盛情難卻。範學靈1984年7月寧夏農學院畢業後,曾分配到隆德縣科委工作,不久我們便熟悉了,既是同事,又為朋友,我很喜歡他的才氣和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後來,他被提拔為縣科委副主任,再後來,調回了家鄉中衛縣工作。現在,他已經是新成立的中衛市文聯主席了。
聽說中衛設市之後發展變化很大,久有看一看的想法。2008年10月上旬,應中衛市邀請,我來到了黃河之濱的新興城市——中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