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人文聚焦(5)(3 / 3)

複翻此書,欣喜不已。出版這樣一本書籍,當要致謝最初策劃、挖掘、整理、編纂這本書的董玲女士、範學靈先生及其他們身邊的一批文藝工作者。本書的常務副主編範學靈先生,本著對家鄉這片熱土的厚愛和搶救保護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事業心與責任感,聆教求證於專家學者,傾力采錄,並組織近百位資料收集者利用工作之餘,深入中衛城區和海原、中寧兩縣廣泛挖掘搜集、整理加工這些古什,奮筆疾書,經酷暑曆清秋過寒冬到春暖花開,終於成冊。他們的不懈努力,奉獻大眾的則是一道美而不俗、濃而不豔的文化大餐。這道大餐,精美出眾如繪畫藝術裏的年畫,筆力稚拙,造型誇張,色彩濃厚,隻一眼,便印在人心上。又如櫥窗裏的繡花鞋,過去了,又引人回來,由不住地要再瞥上幾眼。更如女子身上的土布大花襖,錦衣羅裳許多,獨獨對它不忘。還似剛出籠的又大又暄的白饅頭上的紅點子,有它的點綴,喜氣便噴薄而出……他們入深山,過溝壑,將收集到的這些民間文學、人文勝景、風情習俗等傳統文化資源,嚴格考辨,去粗取精,使這些優秀的民俗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它承載著大量的地方曆史信息和厚重的文化元素,一書在手,既可了解中衛過去的方方麵麵,又可引經據典為後人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從而更加激發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豪邁熱情,增強其歸屬感和發展後勁,成為對外宣傳中衛的精品佳作。

本書匠心獨具,所涉獵的民俗文化幾乎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可以說就是人們曾經有過的,甚至現在依然存在的生活方式。我們之所以挖掘保護和傳承包括民俗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它源於各族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體現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結晶。它生長於民間,貼近生活,無論是在價值觀念上還是藝術形式上都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它蘊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理念,彰顯著愛國為民、重諾守信、勤勞勇敢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當前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基礎,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要把中衛建成特色鮮明的生態旅遊和交通樞紐城市。中衛市旅遊資源豐富獨特、地方風味久負盛名、區位交通條件優越,而民俗文化作為人類所創造並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謂地方優秀文化的根基和脈絡。打造文藝精品,讓曾經湮沒的民間文化這一奇葩重放異彩,服務於中衛跨越式發展,這正是我們毋庸置疑的共同責任。

十二萌動綠原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誠然,今天我們所建設的核心價值體係,就是要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人經濟社會各領域,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支柱和基本道德規範。這更是文藝工作必須長期堅持並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