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人文聚焦(5)(2 / 3)

中衛曆史悠久,源遠流長。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自古倡儒興學,崇文重道,民族融合,遠古就有人類文明出現。大麥地岩畫、古長城遺址、一碗泉舊石器遺址、菜園新石器文化遺存,承載了中衛厚重的古代文化沉澱。唐代大詩人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絕唱,至今仍閃爍著絕美的靈光。曆史的煙塵在這片土地上飄蕩著,積澱出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寧夏大修水利,“齊魯燕陝晉甘之民趨赴”,逐步形成了漢、回、蒙古、滿等多民族大融合。撤縣設市後,以回族為主體的海原縣整建製劃人,民族民俗文化更加濃鬱,享有“塞上文化明珠”之美譽。

中衛市成立以來,現代農業彰顯特色,初步形成了枸杞、設施蔬菜、砸砂瓜、馬鈴薯等優勢特色支柱產業,被譽為“世界枸杞之都”“中國枸杞之鄉”“中國砸砂瓜第一市”;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區位交通優勢,新型工業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造紙、釀酒及農副產品加工、建築建材、機械製造、電力及能源工業等優勢產業群體;按照“近水親河,南擴西移,生態擴城,道路連城”的發展思路,城區建設規模實現了新擴張,城市品位得到了新提升,一座濱河生態旅遊文化特色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經濟持續發展,社會長足進步,文化不斷繁榮,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豐厚的情感積澱、時空衝擊、人文環境和創作素材。市委、政府高度重視地方文化建設,宣傳文藝工作者使命不怠,完成了城市文化形象定位,開展了一係列凝練特色、激發活力、構建和諧的大型文化創作活動,正在推出一批展示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凸顯地方文化張力和民族文化內涵,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得以豐富和滿足,和諧文化建設步伐正在加快。

盛世新中衛,明珠正生輝。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把中衛建成特色鮮明的生態旅遊和交通樞紐城市”的目標要求,為我們明確了發展方向。將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與生態旅遊緊密結合,相互依存,豐富內涵,提升品位,共現燦爛,這正是中衛民俗文化的使命所然!進人跨越式發展的曆史新階段,中衛各項宏偉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建設生態旅遊和交通樞紐城市,離不開先進文化做支撐。如何挖掘保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弘揚積極進取的人文精神,既是我們對曆史文化的尊重繼承,也是打造實力中衛、和諧中衛、魅力中衛的現實需要。我們要依托曆史、立足現實,尊重過去、麵向未來,以禮敬的態度珍視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做好民俗文化這篇大文章,使之為新中衛的跨越式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曆經滄桑和傳承積澱,它是地方民眾的精神認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規範乃至價值取向。可以說,民俗文化植根於地方民眾心理,是一種群體意識的文化再現。目前,各地都在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使其成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軟實力。站在這一高度,深入挖掘整理民俗文化,彰顯地方文化魅力,確保文藝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發展繁榮地方文化的明智之舉,也是先進文化的前進的方向。

《中衛民俗文化經典》的挖掘整理、編纂出版,填補了本地民俗文化的空白,做了一件對曆史負責,對先輩敬重,傳承地方民族文化的好事。伴隨著時光的推移,多元文化的衝擊,當我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發生嬗變後,再注目這部浸潤著文藝工作者心血的經典之作,定能領略其重大意義所在。

十一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根脈

洋洋的一部承載地方曆史文化元素的著作置於案頭,如磐石般的厚重。有幸參與了審稿,先睹為快,從風物掌故的中衛年俗到歌謠擷英的王哥放羊,再到故事掏華的海原由來,凡6卷計32萬字的《中衛民俗文化經典》,愈加感慨這塊神奇土地上文化的博大!而她,不過是這棵大樹上的一枝,可透過其枝繁葉茂繁花似錦,就已窺出地方文藝的累累碩果。

民間風俗文化,是由一個地域的人民大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她植根於集體,源自於民眾,傳承於社會,又蘊藏在民眾的言行和心理之中。她吐之若蘭的氣息彌漫在我們生活周遭,生活因她而豐富多彩。她不張揚,可時時存在。缺了她,生活將黯然失色,而有了她的陪襯和點綴,生命之花便有了暗夜裏開放的絢麗。諸如逢年過節的社火,紅紅綠綠熱熱鬧鬧的一夥人及兩排長龍三頭獅子四五隻旱船七八支秧歌90個著彩的大頭娃娃再加幾十掛鞭炮,就把年節的氣氛烘托了出來。還有廟會,明代永樂元年置寧夏中衛,至清代康乾盛世,300餘年間,社會安定,物阜民豐,人們把這種安定生活歸源於神靈保佑,於是興修寺廟,中衛市區就有了“九寺十八廟,三觀兩庵加一祠”的說法。每逢廟會,各廟宇大多演戲三天,跳單鼓舞,城鄉男女老少前往逛會,熱鬧非凡,以前隻是聽說,但在《中衛民俗文化經典》中將各寺廟坐落地點、建築規模、年代及廟會概況一一述來,以存史跡,確為讀者展現的是一幅幅神奇而風格迥異的畫卷。風物掌故,將中衛漢族年俗、中衛話的形成與特點、中衛回族節日與婚俗、海原回族稱謂與禮儀、中寧勝景等風土人情又鋪展而來,讓人如臨其境。歇後語集錦、諺語薈萃,更是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創造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曆史積澱和經驗總結,處處見其幽默和智慧。歌謠擷英中建房上梁歌、婚禮喜歌、打場歌等,用原生態的韻質,或歡快或沉鬱地真實表達著人們內心世界的情感。特別是一些童謠,年少時也會哼唱一些,但漸漸就忘了許多,而書中收錄之多、之眾、之全,讓人頗為驚喜。尤其“花兒”,作為海原最具民族特色的曲藝形式之一,漸漸由一人觸景表達個人情緒的歌唱行為升華為一種藝術,走上舞台,被大眾接受並喜歡。故事掬華、曆史傳說,讓人更覺得中衛文化的厚重與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