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人文聚焦(4)(1 / 3)

中衛文化如同中衛人民一樣,是那樣的純樸、智慧並富有情趣和特色,既有曆史滄桑的過去,有敢為人先的現在,也有無限美好的未來。在這裏,我衷心祝願學靈同誌及其所負責的縣誌辦,在奮鬥中取得更大成績,向家鄉人民奉獻出更多更好的地情精品。

注:本文作者李宗義,係中共中衛縣委副書記,《中衛宣傳誌》主編。

七《中衛文庫大觀》序三

庫者,儲存東西的地方;觀者,看到的景象,又指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中衛文庫大觀》一書,編著者匠心獨具,立足中衛著述文化建設,在廣泛發掘占有翔實資料的基礎上,采取科學的編輯加工手法,從不同層麵和視角,進行深入淺出的開創性研究,宏觀與微觀有機結合,縱陳橫剖,完整客觀地再現了中衛著述文化的基本構架和豐富內涵,致使文化縣底蘊及其波瀾壯闊的發展態勢得以集中展示,成為弘揚地方文化,“再塑‘文化縣’新形象”的有效嚐試和成功實踐。

學靈君與我共事多年,彼此知情出力,致力地情研究和著述,愉快合作,成事多多,友誼恰恰。其才思敏捷,見聞有長,為人敦厚。涉足誌壇十餘年間,勤勉敬業,嚴謹治學,耐得清貧寂寞,腳踏實地地為全縣地方誌事業的生存與發展嘔心瀝血,奮力開拓,並取得顯著成績,受到全區史誌學界的一致好評。工作中,懷著極其強烈的事業心和曆史使命感,善於選題立項,不綴筆耕,並團結和帶領縣誌辦公室全體編審人員及有關知情人士,高效運籌,全力突破。經過精心謀劃,全麵研究,晝夜苦戰,反複考證,編纂修訂,《中衛文庫大觀》終於正式出版。這是他無私奉獻,開拓新猷,豐富誌苑品類,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奉獻的又一朵鮮豔奇葩,必將會吸引人們欣然觀賞並嗅出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

是作謀篇宏纖兼備,內涵條分縷析,互為因果,編排有致。先列曆來成書及刊布流傳的書目,繼而簡要介紹各版籍的來龍去脈,進而點出它的社會、文學品位和價值,再概括彰揚主要作者生平及創作成就,遴選地方文化的優秀作品和誌苑文稿,從而廣度深度相宜地揭示出本縣文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文化建設陣容。更為重要的是,本書能使廣大讀者從各個方麵、角度窺視到每個著書立說者,在不同社會環境條件下自強不息、鍥而不舍、艱辛耕耘的裏程。因此,它是全縣廣大青少年學習做人、立身行事,正確選擇人生道路,激勵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奮鬥終生的良師益友,也是啟迪教育後來者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新人的鄉土好教材。

本書定稿後,範君邀我披閱作序,故先睹為快,誠將拜讀、學習所得湊成拙文,權以為序。

八再塑文化縣新形象

感於人際關係與學術交往的商品化,我極少外出,也懶於視聽。無形的玻璃,把我和流動著的人群隔開了!

春節後,範學靈同誌來寓,說是隨便聊聊,誰知卻又交付一項任務,囑我為其新作《中衛文庫大觀》寫篇跋文。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範君,是個事業心極強的人,年輕有為,頗具成就,便爽口允諾下來。接著又趕緊交代:“要寫就得講真話,領導不一定能接受,您恐怕也不會滿意的”這便是“命題作文”的由衷。

清樣我未看過,隻大體瀏覽了一下寧夏人民出版社審訂的目錄。全書20餘萬字,依次為:“地方誌鑒賞”40篇“地方史薈萃”4篇“藝文著作集錦”20篇:“作者檔案”26篇:“序跋選輯”36篇:“誌苑論壇”14篇,外加序、緒言、跋在內,計145篇,分量不算太重,可謂“厚積薄發”。

作者是地道的中衛範家牌坊人,從事方誌編纂與研究多年,新編《中衛縣誌》剛獲全國大獎,緊接著又是《中衛文庫大觀》、係列《中衛年鑒》以及《乾隆中衛縣誌校注》《當代中衛風範》等地方文史著述。這種“快馬加鞭未下鞍”的精神,充分體現了他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家鄉的深情厚愛。

數百年戰亂,數十年“左禍”,多少文獻典籍蕩然無存,輯錄鉤沉談何容易?他卻陷入在紛亂龐雜的字紙堆裏,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僅此精神也堪稱難能可貴了。

從時間跨度上看,《中衛文庫大觀》上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限1998年,上下限238年。如此悠久的文化長河,浪裏淘沙,沙中篩金,苦趣耶?樂趣耶?唯他自己清楚。限於環境條件等因素,在篇目取舍上難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然人在“位”上,身不由己,他大約也有難言之隱?我不知道,也不便多問。發排在急,隻能這樣了。

我想起為司馬遷所稱道,進而與屈原並列作傳載入《史記》的太中大夫賈誼(公元前201-前169年)博士,作為政論家,他才華橫溢卻無法施展,因進言漢文帝革新政治而遭妒慘貶,33歲英年早逝。臨終前在《鵬鳥賦》中發過這樣的慨歎:

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

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

這排比是極中肯的,無所謂褒,也無所謂貶,隻是對曆史文化現象的一種客觀剖析。即使當代學術權威也難以逾越,又何必苛求學靈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