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開展主題征文活動,促進文藝精品湧現。成功舉辦了全市文藝作品有獎創作活動,征集作品1436件,評選獲獎作品186件;聯合舉辦“迎奧運迎大慶”體育美術攝影作品征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征文征畫、第二屆“愛你寶貝”兒童趣味影像征稿、“全國優秀流行歌曲”創作征集、全區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作品征集、全市“黃河浪起花兒紅”花兒歌詞創作等活動,其中26件作品獲得省部級等次獎,212件作品在市級以上媒體發表,5首地方歌曲在中國音協入選。10件作品在全國大型文藝活動中入展,其中砸砂瓜軟廣告在CCTV《曲苑雜壇》《多彩寧夏》特別節目中獨領風騷,播出時間長達8分鍾。
四是鑄品牌,構建文藝展示平台。範學靈同誌傾心守望精神家園,致力於辦好《沙坡頭》文藝期刊,使之成為既出作品又出人才的重要抓手,不斷提升質量,打造品牌,向公開出版發行方向邁進。每年出版發行6期,發表各類文藝作品350餘篇(件),約80萬字,作者達到160人。
四石蘊玉而山輝
身為首屆吳忠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中衛縣文化體育局局長兼黨總支書記的範學靈同誌,多年來把文體工作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切實履行崗位職責,充分發揮文體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提出並堅持“上靠領導求支持,下靠作為求生存,開拓創新求發展”的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地方精神文明的傳承、構建、拓展、創新而整體推進。經過幾年來的奮力拚搏,開創了全縣文體係統精神文明建設的良好局麵。他本人受到自治區、市、縣黨委政府表彰5次,單位連續四年被評為全縣“雙文明單位”和自治區、市級“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抓職能強化,塑造行業文明形象。1999年下半年起,針對機構改革的衝擊,範學靈同誌開始做謀勢、造勢和奪勢的工作,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認真思考製約全縣文體事業發展和係統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源症結所在,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牽頭草擬並提請縣委、政府研究《再塑文化縣新形象戰略實施方案》,經過不懈努力,2000年12月由縣委、政府召開“全縣文化工作會議”,出台了配套文件,從而使地方大文化建設在內涵構建、目標設置、措施步驟、條件保障、激勵機製、考核評價、組織領導等方麵形成完善的政策體係。以此為“尚方寶劍”,他帶領班子成員抓創新求突破,轉作風樹行風,使全縣文體事業發展和係統精神文明建設步入了快車道。尤其是在機關內部除弊革新,理順了與下屬單位、與上級主管部門、與社會各界三個方麵的關係。同時,主動出擊,虛功實做,拓展精神文明創建領域,想方設法創造工作條件和寬鬆環境,使想幹事者有事可幹,不幹事者好不自在。作風的轉變、效率的提高,使文體係統的影響力得到提升,整體形象得到塑造。
抓以點帶麵,鞏固農村精神文明陣地。農村文體陣地在全縣精神文明建設一盤棋中舉足輕重。作為主管局長,他采取政策啟動和活動拉動的方式,用兩年時間規範以“一場兩室”為標準的鄉鎮文體服務中心,並將文體網絡延伸至村一級,在全縣140多個行政村建立了文體工作站,培育樹立起了諸如宣和鎮的陣地建設、迎水鎮的以文補文、永康鎮、香山鄉的文體內涵提升、文昌鎮的圖書借閱等特色典型以及東園、劉營、何灘等20個村文體工作站、186個文體活動(經營)示範戶。目前,各鄉鎮普遍擁有大型社火隊、業餘文藝宣傳隊、健身秧歌隊、籃球隊、電影放映隊及文藝創作群體,精神文明活動四季不斷,開展得有聲有色,為在全縣開展“文化體育先進鄉鎮”創建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抓地方特色,豐富城鄉精神文明活動。針對本縣群眾文化傳統深、底蘊厚的優勢,範學靈同誌順勢而謀,在傳統戲劇、皮影、民俗社火、書畫藝術、剪紙及舞台藝術等方麵,挖掘整理,開展活動,發揚光大。圍繞旅遊文化發展和節慶文化需要,精心組織策劃,每年組織舉辦諸如大漠黃河旅遊節、黃河漂流節、農村文藝調演、民俗社火展演及焰火晚會、文化藝術節、廣場文化、精品電影展映、籃球邀請賽、全民健身月、文體下鄉進社區等全縣性大型文體活動30多次,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從而有效輻射和帶動了全縣社區、企業、校園、旅遊、節日、家庭諸領域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這些,不僅豐富活躍了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曆煉壯大了文體隊伍,全麵提升了全縣精神文明創建水平。
抓載體創建,充分發揮精神文明陣地功能。幾年來,範學靈同誌對直屬職能單位強化組織領導並提供優質服務,采取“盯住抓”的辦法,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著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作用。先後組織啟動了全縣農村電影“131工程”並實現達標;整合重組了縣電影公司與影劇院,通過招商引資進行整體開發,既保住了陣地,又發展了產業,增添了文化事業發展的後勁;通過充實圖書館藏、增建圖書閱覽網點,實現了圖書館標準化服務,完成了“全國二級圖書館”的創建;通過開發文物旅遊產品,使“老古董”變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活教材”;通過發揮文化館、業餘體校的職能,培養建立城鄉社會文化體育指導員網絡;設置街道居會文體輔導點,經常開展廣場文化、文體下鄉進社區、全民健身月活動;組織各類文化體育賽事,引領城鄉居民參與文體活動,自我展示、科學鍛煉、文明生活,有效促進了鄉鎮、社區、行業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了加快群眾文化的發展,一方麵,他廣泛接觸、熱情引導,千方百計吸納社會各界的文體人才參加文體活動,形成良好工作氛圍;另一方麵,積極創造條件,提供文體政策和政府行為支持,以實體的形式把各類演出團體固定下來,引導、鼓勵他們自主經營和發展。經過幾年的培育、發展,全縣已湧現出了秦藝劇團、秦聲劇團、民間藝術表演隊、書畫院、書畫藝術研究院、黃河奇石館、聖賢文化藝術學校、良緣婚慶服務中心、健身輔導站、摩托車俱樂部等一大批社會文體團體,為提高全縣精神文明創建水平培植了亮點和示範。在陣地建設上,精心籌劃,大破大立,爭取縣上在縣城新區建設了文化廣場,並通過地皮置換等辦法多方籌資1000多萬元,籌劃建設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等新館和體育廣場建設,精心打造全縣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和主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