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人文聚焦(3)(3 / 3)

一部好書的出版,讀者首先想要了解的還有作者。《中衛文庫大觀》的編著者範學靈同誌,是一位年輕人,名不見經傳而又有所傳。範學靈是新修《中衛縣誌》的副主編、總纂,在大學攻讀畜牧管理專業,1987年改行修誌,卻能幹一行愛一行並有所成就,短短幾年,就成為中衛縣修誌的業務骨幹和部門領導。現已正式出版的《中衛縣誌》,於199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方誌一等獎,當年在寧波市召開的頒獎大會上,中央領導同誌在講話中,多次點名表揚了《中衛縣誌》。參加會議的範學靈同誌亦被全國方誌界同仁所結識,很是風光,受到廣泛關注,成為方誌界的後起之秀。

當然,《中衛文庫大觀》之出版,還應歸功於縣委、縣府和曾大力支持過縣誌編纂工作的曆屆領導,以及縣誌辦的幾位前任主任。如果主要領導沒有較高的傳統文化素養和高超的領導藝術,勢必缺少某種戰略眼光和指揮能力,往往可能急功近利,隻顧眼前,就事論事,在繁忙經濟建設工作中,對於編史修誌、文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就難有較深刻的認識。認識不到位,支持的力度就不夠。比如有些地方,新方誌一經出版,地方誌辦公室就首先被“編遣”了,甚至誌書尚未出版,亦把方誌辦打入冷宮。這與中衛縣在縣誌出版之後,仍堅持深化修誌戰果,逐年編撰年鑒的做法相比,有多麼大的反差!

以上是我對《中衛文庫大觀》的讀後感,也就算作序文吧。

六《中衛文庫大觀》序二

中衛是一個古老的文化縣,傳統優良,積澱豐厚,源遠流長。就寧夏全區而言,可謂之“出業績,出經驗,出人才,為人先”的地方,優勢顯現,頗得公允。但如若站在曆史發展角度上去看,略作比較,也不難發現,這與人們的美好願望、文化大縣的要求,還有距離。當然,這是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肯定文化縣昔日的輝煌及其對人類文明巨大貢獻的基礎上,重新審視中衛文化的地方性、獨特性和發展水平,及時鄭重地提出“再塑‘文化縣’新形象”的戰略構想,無疑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至關重要。文化,可歸屬於精神文明範疇,涵蓋豐富,重在建設。而它的生命就在於黨的堅強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實踐和參與,這從本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全縣悄然興起的史誌編纂為標誌的文化現象中,便可得到最直觀、最有說服力的舉證。

地方史誌工作是一項建設性的巨大文化係統工程,承擔著為家鄉立言,為事業存史,為資政服務,弘揚發展地方文化的曆史重任。實踐表明,目前所形成的“黨委領導,政府主持,部門負責”的地方誌工作運行機製是有效的,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事實再次表明,史誌工作生機無限,大有作為,任重道遠。近年來,中衛縣誌辦公室廣開思路,克服困難,不斷拓展修誌的新領域,采取“麵向社會開門修誌”“尋求合作兩條腿走路”的工作方法,收效顯著。尤其是關於地情方麵的開發研究,業績不菲,成果頻頻推出,並湧現出了以範學靈同誌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方誌學者。本書既是他辛勤耕耘的結晶,又是對家鄉愛的奉獻,可喜可賀!

《中衛文庫大觀》作為全縣精神文明建設的產物,它是經過眾多先達鄉賢長期以來共同構築而成長起來的。盡管尚需要逐代仁人誌士不斷去創造、去豐富、去完善,但它猶如儲量豐富、品相俱佳的礦山,蘊減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在這裏進行發掘研究,課題很多,難度不小,意義深遠。《中衛文庫大觀》一書,作者以著述文化為支點,多視角探微,全方位掃描,重點突出,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客觀公正地展示了中衛文化縣的整體形象和內在品位。它的出版發行,對全縣著書立說者及文學愛好者是一個最好的激勵和鞭策,同樣具有表彰功能,並揭示出“有為則有位”的樸素道理,必將為宣傳中衛、振興經濟服務,在全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