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國公司FDI技術轉移與東道國本土企業技術能力的成長
對於跨國公司FDI的技術外溢問題目前已經成為一個被廣泛探討的問題,很多學者對此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綜合現有的研究文獻,我們將目前的研究歸結到四個方麵:
(1)對於技術外溢的理論研究
①技術外溢概念的界定
要對跨國公司FDI技術外溢作研究,首先要界定技術外溢的含義。而在以往的研究文獻中,對於技術外溢、技術轉移、技術擴散這三個概念一般不加以具體區分,因此,我們也將三者統一稱為技術外溢。A.W.Lake(1979)認為,技術外溢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市場,是指轉讓一種可以重複製造的產品或服務,以開拓產品的市場;第二個層次是生產,是指轉讓一些較為成熟的(或標準化的)生產工藝技術;第三個層次是R&D,是對已有的生產技術的一種轉讓,是模仿生產已存在的產品。SmithC.H.(1980)認為,技術外溢就是指技術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或從一個人手裏傳到另一個人手裏。因此,他的觀點強調了技術的空間轉移性。GeeSherman(1981)認為,技術外溢應該是一種能力的溢出,是對理解、吸收和發展所引進的技術能力的一種轉移;技術外溢是否是成功的,要看技術引進方在沒有外部幫助的情況下是否有能力獨立完成技術的吸收、應用、消化和提升。因此,Gee的觀點不僅表達了技術外溢的這一直接意義,更注重了外溢以後的結果,強調吸收消化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尤其是對技術水平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他的解釋更為準確。
②技術外溢形式的層次性分析
20世紀70年代開始,尤其是到了90年代,很多學者把從技術外溢概念的研究轉向了對其形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Caves(1974)首次將跨國公司FDI的技術外溢分為生產率外溢(productivityspillover)和技術外溢(technologyspillover)。前者是指跨國公司的進入會引起東道國當地市場競爭的加劇,而競爭的加劇又必然使得一部分效率較低的企業被淘汰,從而使得資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後者主要是指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無論以何種形式轉移一定的技術給東道國當地的企業,或者由於競爭的加劇而迫使當地企業增加技術(或研發)投資,提高其自身的技術水平。通常情況下,生產率外溢和技術外溢是並存的。在此基礎上,Caves進一步對跨國公司外溢效應的具體發生途徑進行了歸納。他認為,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和技術活動會以三種方式對東道國產生外部效應:首先,在存在較強進入壁壘的行業,跨國公司強行進入會使東道國資源配置的壟斷性得以糾正,從而優化了東道國的資源配置;其次,跨國公司的進入會給東道國的當地企業帶來強大的外部壓力,刺激當地企業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並更加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跨國公司還會產生示範效應,使得當地企業跟隨跨國公司進行研發等活動,這些都將最終推動東道國技術進步;最後,由於競爭、不斷模仿和其他原因,跨國公司的進入會加速技術的擴散和轉移,這對跨國公司的母國以及東道國雙方都有好處,因為這樣一方麵由於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使得東道國企業迫於競爭壓力和示範效應,不斷學習、模仿和研發,以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另一方麵,正是東道國企業這種通過學習、模仿和研發,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行為,反過來對跨國公司本身造成壓力,使其不得不持續提高自身的技術層次,並不斷更新在東道國采用的技術,以保證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地位,從而保證其在東道國市場上的份額。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企業之間的這種互動關係,最終使得雙方的技術水平都不斷地提高。
Caves對跨國公司技術外溢的研究是較具有代表性的,之後其他學者的研究基本上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MagnusBlomstrom、AriKokko和MarioZejan(1992)則認為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生產率外溢效應。東道國當地企業可以通過與跨國公司建立前向關聯(forwardlinkage)和後向關聯(backwardlinkage)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通過學習和模仿跨國公司的技術來改善自身技術狀況,還可以通過雇用曾在跨國公司受過訓練的技術人員來實現技術外溢。這些都有利於東道國當地企業的勞動力生產率的提高。第二,競爭壓力效應。跨國公司的進入會給東道國當地的企業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迫使這些企業引進、采用、創新新技術,從而提高其自身的技術能力和水平。第三,市場開拓效應。跨國公司相對於一般的企業來說具有更多的競爭優勢,可以更容易地進入國際市場,因為它們往往擁有更為豐富的國際市場營銷經驗和更完備的分銷網絡,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所建的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所收集的國際市場信息也可以為在東道國當地的分支機構所使用。
TommasoPerez(1998)的研究則認為,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的技術外溢效應可以分成直接轉移效應(directeffects)和間接轉移效應(indirecteffects)。前者相對簡單,隻要跨國公司在母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建立工廠,或多或少總會有些技術轉移給東道國的當地企業或個人。後者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涵蓋了由於跨國公司的進入導致的東道國企業的一切生產率方麵的改善以及創新能力的提高。Tommaso還認為,如果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跨國公司所帶來的技術外溢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不同產業間的技術外溢(inter·industryspillovers),主要是由於跨國公司會對與其有垂直分工聯係的企業產生影響;二是產業內的技術外溢(intra·industryspillovers),主要是由於跨國公司的存在增強了東道國市場的競爭,也改善了東道國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得當地的競爭者也從中受益。另外,當地企業在競爭中通過學習和模仿,也可以使自身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在Tommaso之前其他一些學者也對此問題做出過研究,例如,Bernstein和Nadiri(1988)研究了高科技產業之間的外溢問題,Bernstein和Nadiri(1989)研究了不同產業的產業內技術外溢問題,但這些研究主要是基於特定產業的實證分析,沒有一個完全的理論體係。
對此問題有較為深入研究的學者還有MagnusBlomstrom和AriKokko,MagnusBlomstrom(1989、1991)和AriKokko(1992)將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與競爭相關的技術外溢(competition·relatedspillovers),也就是,跨國公司的進入增加了當地企業的競爭壓力,為了捍衛自己的市場份額,當地企業不得不增加技術投入,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第二,由於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與當地企業之間在技術和管理方麵的合作而產生的外溢效應;第三,人力資本外溢(humancapitalspillovers),這主要是指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當地對其員工進行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如果這些員工後來受雇於當地企業,則可以隨之提高當地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第四,演示效應(demonstration·typespillovers)或模仿效應(imitation·typespillovers)、傳染效應(contagioneffect)(AriKokko,1990)。前者是指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生產經營活動帶動當地企業跟隨它,因此跨國公司對當地企業起到了示範的作用,後者側重強調了東道國當地企業主動學習或模仿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及相關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另外,Wang和Blomstrom(1992)還將技術外溢分為了趨同性外溢(convergencyspillovers)和競爭性技術外溢(competitionspillovers)。前者是指由於學習和模仿,東道國當地企業的技術水平有向跨國公司接近或趨同的傾向;後者是指由於跨國公司的進入加劇了競爭的激烈程度,迫使東道國當地企業不斷采用更高技術以縮小與跨國公司之間的技術差距(technologygap),反過來也迫使跨國公司不斷提高在東道國分支機構所運用的技術,並轉移技術到其分支機構,以持續保持自己的技術優勢從而競爭優勢,這又導致了東道國當地企業有了更多的學習空間正如MagnusBlomstrom,AriKokko和MarioZejan(1992)所指出的,跨國公司對其分支機構轉移的技術越多,外溢的潛力也越大。,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東道國在總體上技術水平得以提升。
(2)對技術外溢效應的研究
跨國公司FDI技術外溢的理論研究最早源於對外部性(Externalities)的研究,而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因此,很多學者對跨國公司FDI技術外溢的研究總體上也可以從正麵效應和負麵效應兩方麵來看。
①跨國公司FDI技術外溢的負麵效應
認為跨國公司的進入對東道國及其企業具有負麵效應的觀點,主要出現在跨國公司產生的初期。例如,Hymer(1970)認為跨國公司FDI是母國國內壟斷勢力在國際範圍內的一種擴張,這種壟斷優勢的擴張本身就是一種市場扭曲,其結果是產生一種不良的反競爭後果(anti·competitiveconsequences),這不利於東道國技術的成長和發展。對流向發展中國家的FDI具有較為深入研究的Wells(1983)和Lall(1977)也認為,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市場所要求的生產規模甚至遠遠小於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一國生產所需達到的最小最佳規模(MinimumOptimalScale),所以跨國公司一般不會將最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技術運用到發展中國家的分支機構中,而是采用較低水平的生產技術(substandardtechnologies),因此,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FDI隻能導致這些國家國內市場被占領,並不利於東道國的技術成長。Dunning(1985、1986)也認為,跨國公司在投資過程中,隻會向東道國轉移一些外圍技術,而將核心技術留在母國(以日本對英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為例),因此,這種投資就像特洛伊木馬(TrojanHorse)一樣會對東道國的技術能力和基礎生產產生影響。因此,他認為,一方麵,東道國政府應當激勵內資企業強化自身的技術能力與技術基礎,以擁有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實力;另一方麵,政府應限製跨國公司在本國的活動,以免本國的工業與技術基礎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