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追上優質男,做個幸福女王(2)(2 / 3)

古語說: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簡短的語言起到了讓人回味無窮的效果,而這是所有即席演講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不拿艱澀的詞彙和聽眾捉迷藏

講話的目的是讓人聽懂。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弄懂講話人的每一句話,全麵理解話裏的觀點,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講話人在講話時,賣弄辭藻,用一些艱澀的詞彙和聽眾捉迷藏,無異於存心讓聽眾聽不懂,這樣的講話豈不是耽誤工夫?

人們對任何道理的認識,都要經過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所以在講話中,應當使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傳情達意。這樣,才能使所講的道理易於被聽眾接受,才能使講話受到聽眾的歡迎,才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實上,有時一個精彩貼切的比喻,可以使一個複雜的道理,顯得十分簡潔明確,這也是人們常常感到某些講話乍聽起來平淡樸素,但是耐人回味,越琢磨越感到寓意深刻的原因。

我國醫學家修瑞娟在講到某些機關的官僚主義作風時,說道:“好比我種了一塊西瓜地,瓜成熟了,誰都想到這塊地上摘瓜。美國、德國、瑞典、瑞士的人都訂了‘搶瓜’方案,外國專家都爭著與我們協作,利用我們的科研成果。可是,回國來呢,像是遇到個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嘀嘀咕咕,還懷疑你種的是不是西瓜?是紅瓤的還是白瓤的?你先給我把瓜切開,我要嚐嚐你那瓜才決定是否摘瓜。”她的這一段話用通俗貼切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諷刺了官僚主義作風,既尖銳深刻,又給人以啟迪,使人一聽就懂。這樣的話,聽眾怎麼能不歡迎呢?

當然,通俗易懂也並不是使語言過分庸俗,說話者要針對不同對象的接受能力,靈活掌握語言的應用。如果聽眾是高知識層次的專家、學者、就要求講話者使用語言時不能過於通俗化,否則將會顯得講話水平低,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第二節 演講——舌燦蓮花,精彩紛呈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演講是一門語言藝術,要使你的演講先聲奪人、引人入勝,就要有個好的開頭。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很多名人演講時都很注意開篇的語言效果,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開始就要引聽眾大笑

當你在作嚴肅的政治演講時,是否覺得很難使聽眾產生濃厚興趣?那麼,來看看英國文學家吉卜林在開始演講時,是怎樣逗聽眾大笑的。他所講的並不是編造出來的故事,而是他自己過去的真實經曆,並且用一種戲謔的口吻指出其中的矛盾。他說:“諸位,我在年輕的時候,住在印度。我常常替一家報社采訪社會新聞,這工作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它可以使我有機會去認識一些偽造貨幣、盜竊、殺人以及這一類富有冒險精神的有才幹的人……”聽眾大笑。

2.以故事導入話題

大多數人都是愛聽故事的,一般人尤其愛聽演說者述說有關他自己親身經曆的故事。美國著名牧師康惠爾曾把《遍地黃金》演說了6000次之多,這篇著名的演說是這樣開頭的:“1970年,我們沿著底格裏斯河順流而下,走到巴格達城時,便雇了一個向導,領我們去看西坡裏斯、巴比倫……”接著,他把這個故事逐步講了出來。

這是能夠抓住聽眾注意力的最好開端,這種開端,開門見山、簡單明了,靈活輕鬆,能使聽眾不知不覺地隨著它走,因為他們都希望知道後來發生了些什麼事,都會平心靜氣地聽他講下去。

3.引用名人格言

名人說過的格言,永遠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所以,適當地引用一句名人格言,可以成為一段演說最好的開始。一位演說者的講題是《事業怎樣成功》,他這樣開始:“著名的心理學家郝巴德說:‘全世界都願把金錢和名譽作為最優獎品,隻贈給一件事,這就是創造力。創造力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不必人家指示,而能夠做出別人沒做過的事……’”

這段演說辭開頭的第一句話引用了名人名言,就引起了聽眾的好奇心,使聽眾願意聽下去,想再多知道一些。

4.用使人驚奇的事實開頭

使用驚奇的事實開頭,可以使聽眾產生一種探究的欲望,從而引發聽眾的興趣。如果演講者開始的時候說:“昨天夜裏,本市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件,一隻老虎跑到大街上警局出動了……”聽眾會馬上表示出極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