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吃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正所謂“吃飯事小,做局事大”。年輕人若想成就事業,不懂得酒桌上的潛規則和公關技巧是根本行不通的。在整個宴請過程中,如果有一個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會使好事變成壞事,造成客戶流失、同事小看、領導不滿、職位不保等後果......
因此,本篇就告訴年輕人一些最實用的酒桌公關經。
第一節 熟諳飯局禮節,輕鬆打開應酬之門
飯局分三六九等,應酬也須看對象
中國人見麵,最常用的問候語之一就是“你吃飯了嗎”。正如零點調查《中國居民溝通指數》總結的,中國人的社交趨向中,“飯局社交”仍是最為普遍的社交方式。
請客吃飯,即“宴飲”,可不是簡單的飲食烹飪問題。我國考古發掘證明,中國飯局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而“飯局”這一詞彙起源於宋代。“局”是下棋術語,引申出“情勢、處境”的意思,後來又引申出“賭博、聚會、圈套”的意思。“飯”與“局”的組合,是宋代文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因為飯局上的圈套實在太多了。不過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很多飯局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機會。例如,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而藺相如澠池會上屈秦王,開趙國數十年之太平,還有“青梅煮酒論英雄”、“鴻門宴”、“火燒慶功樓”、“杯酒釋兵權”,等等。
現在,“作為社交方式的中國式飯局,可以向對方傳達‘不必見外’的信息,代表親近,即認同對方是‘自己人’。要辦的事慢慢說,先吃,這樣就沒有勢利感,事不成就喝酒,也不傷麵子。以公共正式的方式談正事,中國人覺得太緊張。”這是零點調查董事長袁嶽對中國式飯局的經典解說。
總體來講,根據應酬的目的不同,飯局也各有特點。
1.談判飯局,險象環生
如今,很多談判搬到了飯桌上進行。這類飯局,開始時風平浪靜,寒暄過後,便風雲突變。飯局中雙方為了爭取自己所在方的利益,往往要把對方說得可有可無,而把己方說得不可或缺,使自己處於談判的上風,掌控飯局的主動權。期間,酒菜便成為緩和氣氛的工具。為了防止談判僵持,聰明的飯局談判者會在爭論過於激烈的時候站出來提議大家幹上一杯,緩和一下情緒再繼續討論,這也正是談判事項選在飯局上進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類飯局的參加者一般都是酒中高手,酒桌之上你來我往,擺出千杯不醉的架勢。即使談判結束,也還是不能放鬆,生怕自己出醜。
2.討債飯局,暗自較勁
2006年,某報紙報道了一則“債主為討債設飯局暗中錄音取證”的新聞。講的是某債主為了討債,找到重要證人擺下飯局,並在飯局中悄悄錄下關鍵的證據。憑著這個證據,這個債主打贏了官司。
近年來,有一種飯局專為討債而設。但在這種飯局中,債主並無必要一定要像上例一樣暗中取證再通過法律手段解決,還可以在飯局上多幹幾杯,聯絡好感情,暢談哥們兒義氣,從而讓對方心情愉悅地還債。相關人士指出,這樣的飯局每天都在上演,桌子上觥籌交錯,表麵上稱兄道弟,私下卻是暗自較勁。
3.聯誼飯局,賓主盡歡
聯誼這個話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政府、企業或社會團體的聯誼筵席一般是比較經濟的,並不奢侈浪費。飯局開始,雙方領導或負責人通常會先後發言,講話結束,便全體起立碰杯,第一杯飲盡,主菜也上來了,然後飯局才算正式開始。席間,推杯換盞,氣氛活躍,敬酒與碰杯之聲不絕於耳。飯桌上通常會形成幾大陣營,每個陣營都有各自的目標,陣營中的每個人心裏也都有一個大概的計劃:該敬誰,要談些什麼,不能說什麼話,該給誰做個人情,等等。
這樣的飯局,賓主多能盡興而歸。因為其目的單純,就是吃飯、娛樂、交流感情,賓主都不會有心理負擔。此外,男女約會、朋友聚餐也可歸入此類。
4.社交飯局,你來我往人情順暢
社交應酬常以飯局開場。與聯誼飯局不同的是,很多社交飯局的目的性都很強。單位的飯局,同事之間是為了互相照顧工作,上級請下級是為了維持穩定、鼓舞士氣,下級請上級是為了升職、漲工資、部門調動。朋友之間的飯局,是為了拉近感情,增進友誼,或是保持聯係。當然,單純為說錯某句話而道歉,也可以在飯局上進行。商務飯局更不用說了,業務往來、項目協商等,都可以在席間談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