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在介紹他教學的成功經驗時說:“一天中午,我路過學校後操場時,發現前兩天幫助搬運實驗器材的那幾位同學正拿著一個實驗室特有的凸透鏡在陽光下做聚焦實驗。我想:他們哪來的透鏡?難道是在搬東西時趁人不備拿了一個?實驗室正丟了一個。是上去問個究竟,還是視而不見繞道而去?這時,同學們發現了我,從他們慌亂的神情中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斷。笑著說:‘喲,凸透鏡找到了!謝謝你們!昨天我到實驗室準備實驗,發現少了一個凸透鏡,我想大概是搬東西過程中丟失了,我沿途找了好幾遍都未能找到,謝謝你們幫我找到了這個凸透鏡。這樣吧,你們繼續實驗,下午還給我也不遲’。”
這位老師采用了故意曲解的方法,裝作不懂學生的真實情況,以為他們幫助自己找到了凸透鏡,將責怪化成了感激,自然令學生在擺脫尷尬的同時又羞愧不已。
裝糊塗是一個常用而又十分奏效的辦法,無論是麵對自己還是別人製造的窘境,我們都不妨不動聲色,假裝不明白事實是怎樣,從而抽身而出。
左右為難的問題,需迂回妙答
很多時候,問令人左右為難的問題的人總是別有用心,話中有話,要回答這種問題,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該如何選擇,是個難題,尤其當問題來自於你不能得罪的人,或者在公眾場合被問到,更會讓你的回答難上加難。下麵介紹幾種處理方式,供大家參考。
1.迂回出擊法
有一回,乾隆皇帝想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愛卿,‘忠孝’二字當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你怎麼辦?”
這實在是不好回答的問題,若回答不去死,則屬違抗聖旨;回答去死,未免太冤。怎麼回答呢?紀曉嵐靈機一動,有了主意,說道:“臣領旨!”
“你打算怎麼個死法?”
“跳河。”
“好吧!”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去死,於是在一旁靜觀,看紀曉嵐如何應對。不一會兒,紀曉嵐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紀愛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紀曉嵐回答。
“此話怎講?”
“我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先回去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啊!”
這裏,乾隆是根據紀曉嵐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而叫他去死,此令順理成章,紀曉嵐怎樣回答都很難,於是聰明地采用了迂回的辦法,到最後,反把難題留給了皇上。乾隆當然不能承認自己是昏君,所以,紀曉嵐很自然地把自己從“死”中解救出來。這一招,既沒有損害乾隆的麵子,又點出了他的無理之處,還博得了皇帝的誇獎。
現實生活中,對於一些不能得罪的人提出的難題或者無理的要求,不要急於做正麵的反擊,可以采取迂回的技巧,避免與對方正麵衝突,在抓住對方漏洞的前提下,再不動聲色地反擊,從而走出窘境。
2.回避正題法
南齊王僧虔,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四世族孫。他的書法造詣很深。有一天,齊太祖蕭道成提出要與王僧虔比試書法。於是君臣二人各寫楷書一幅。寫好後,齊太祖當即問道:“你說說,你我二人,誰第一?誰第二?”王僧虔既不願貶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他急中生智,從容答道:“臣的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書法,皇帝中第一。”齊太祖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