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20幾歲,掌握公關專家必知的心理操縱術(4)(2 / 3)

王僧虔十分聰明,把君臣之比,模糊成臣與臣比,君與君比,蘊涵著你我之間無法可比的含義在裏麵。這種回避正題的模糊回答,比較適合用於那些不宜完全根據對方的問題來答話的場合。它的關鍵在於,巧妙避開對方問題中的確指性內容,讓對方感覺到你沒有拒絕他的問題,但又不是他期望的答案。

3.巧妙對比法

中國和以色列建交後,以張賢亮為團長的中國作家代表團應邀首次訪以。其間,以色列僅有的兩家電視台同時以直播的方式對張賢亮進行了采訪。眼看節目就要順利結束時,主持人突然問道:“張賢亮先生,你是一名共產黨員,近來你以作家的身份走訪過很多西方國家,請問,經過比較,你認為是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

張賢亮稍做思考,答道:“這個問題對一個共產黨員來說不成問題,曆史唯物主義者不會做這種比較。因為我們共產黨人認為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流程,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以後是奴隸社會,奴隸社會以後是封建社會,當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被資本主義社會所代替。同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高度發展以後,就會自然地出現社會主義社會。這就像春天以後是夏天,夏天以後是秋天,秋天以後是冬天一樣。你能比較到底是春天好還是夏天好,或說是秋天比冬天好。每個季節都有它的好處和特點,不管人們認為好不好,每個季節都必然要來臨,你也必須去適應它,度過它。”

主持人聽了還不罷休,又問:“請問,你是個共產黨員,這如何解釋?”

麵對對方的緊追不舍,張賢亮款款而言:“不錯,是個共產黨員還是個資本家。這是由我們現在所處的曆史階段決定的。譬如說我在冬天的時候,必須在身上多穿一件衣服,可是到了春天,不需別人說,我自己就會把衣服脫掉一件的。”

在這個左右為難又非常敏感的問題前,張賢亮以其超人的睿智和處亂不驚的應變能力渡過了難關。他有關“自然流程”的釋疑,簡明扼要地道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兩個精到的類比,將社會發展規律與四季更換以及“穿衣”、“脫衣”這些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聯係起來,真可謂精彩。他始終沒有正麵回答對方的問題,但又用這種巧妙的比喻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有些問題,如果直接回答,無論是哪種答案都不妥,這時,巧用對比不失為一個解脫的辦法。最好能選用一些人們熟悉的事物對比,重要的是這些事物能包含或說明自己的觀點或態度。

遭遇左右為難的話題,對方提出固然有失妥當,但是你反唇相譏(尤其是在公眾場合)更有失風度。還有非“左”即“右”的問話,如果你在對方問題所提供的選擇中做了單一選擇,無論是“左”還是“右”,都中了對方的圈套。這時,不妨考慮迂回出擊法、回避正題法或巧妙對比的方法來應對。

4招讓他舒服地接受你的拒絕

拒絕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但怎樣拒絕才不會不使人難堪,讓人有台階可下,則有一定技巧。這裏列舉幾種恰到好處又不失禮節的拒絕方式以供參考。

1.態度上要表現得友好和熱情

一位青年作家想同某大學的一位教授交朋友,以期今後在文學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麵攜手共進。作家熱情地說:“今晚六點,我想請你在海天餐廳共進晚餐,我們好好聚一聚,好嗎?”不湊巧的是,這位教授正在忙於準備下星期學術報告會的講稿,實在抽不出時間。於是,他微微地笑了笑,又帶著歉意說:“對你的邀請,我感到非常榮幸,可是我正忙於準備講稿,實在無法脫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絕既有禮貌,又很幹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