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20幾歲,掌握公關專家必知的心理操縱術(3)(1 / 3)

運用進門檻效應,步步登入他人心

心理學中有一個“進門檻效應”,指一個人一旦先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使自己的形象看起來不自相矛盾,在心理慣性的支配下,就有可能接受他人更高的要求,哪怕是原本不願接受的要求。

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經典而又有趣的實驗:

社會心理學們派了兩個大學生去訪問加州郊區的家庭主婦。

首先,其中一個大學生先登門拜訪了一組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幫一個小忙:在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這是一個社會公益事件,於是大部分家庭主婦合作地在請願書上簽了名,隻有少數人以“我很忙”為借口拒絕了這個要求。接著,在兩周之後,另一個大學生再次挨家挨戶地訪問那些家庭主婦。不過,這次他除了拜訪第一個大學生拜訪過的家庭主婦之外,另外還拜訪了另外一組家庭主婦。與上一次的任務不同,這個大學生訪問時還背著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請求家庭主婦們在兩周內把它豎立在她們各自家院子的草坪上。這是個又大又難看的招牌,與周圍的環境很不協調。按照一般的經驗,這個有點過分的要求很可能被這些家庭主婦拒絕。

實驗結果是:第二組家庭主婦中,隻有17%的人接受了該項要求,但是,第一組家庭主婦中,則有55%的人接受了這項要求,遠遠超過第二組。

對此,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人們都希望給別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好印象。為了保證這種印象的一致性,人們有時會做一些理智上難以解釋的事情。在上麵的實驗中,答應了第一個請求的家庭主婦表現出了樂於合作的特點。當她們麵對第二個更大的請求時,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樂於助人的形象,她們同意在自家院子裏豎一塊粗重難看的招牌。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之後,如果他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一點的要求,那麼,這個人就傾向於接受更高的要求。這樣逐步提高要求,就可以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心理學家把這種對別人提出一個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個別人很容易接受的小要求,從而使別人對進一步的較大的要求更容易接受的現象稱為“進門檻效應”。

為什麼會發生“進門檻效應”呢?

當你對別人提出一個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時,對方往往很難拒絕,否則,將會顯得不近人情。而一旦接受了這個要求,就仿佛跨進了一道心理上的門檻,就很難有抽身後退的可能。因為當再次向他們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時,這個要求就和前一個要求有了順承關係,讓這些人容易順理成章地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比一上來就提出比較高的要求,更容易被人接受。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利用進門檻效應的例子。比如一個推銷員,當他敲開門,跟顧客進行交談時,其實,他已經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能夠說服顧客買一件小東西的話,那麼,他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就很可能被滿足。為什麼呢?因為那位顧客之前答應了一個要求,為了前後保持一致,他會有較大可能性接受進一步的要求。男孩在追求自己心儀的女孩時,也並不是一步到位提出要與對方共度一生的,而是逐步通過看電影、吃飯、遊玩等小要求來逐步達到目的的。

這個心理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要提出一個比較大的要求時,不要直接提出,因為這個時候很容易被拒絕。你可以先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一旦對方答應,再提出那個較大的要求,就會有更大的被接受的可能。

第三節 讓彼此擺脫尷尬的公關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