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20幾歲,掌握公關專家必知的心理操縱術(3)(3 / 3)

“哦?對不起,老師……”

“沒什麼,喝點水吧。”

“老師,您的書什麼時候出版?快了吧……”

這樣轉換話題,特別是提出對方很願意談的話題,就會使談話很快恢複正常,使氣氛活躍起來。

第二種情況,是雙方意見對立談不攏,但問題還要解決,不能回避。這種話不投機的情況就需要繞路引導。

在找對象的問題上,母子有矛盾。兒子不願也不能和母親鬧僵,隻好等待時機再說。這天吃飯時,母親又嘮叨起來:“你這孩子,怎麼就不聽媽的話呢?人家是局長的女兒,人長得不錯,又有現成的房子,你為什麼不和人家談,偏要……”“媽,快吃飯吧,菜涼了不好吃……”兒子先回避話題,意在繞路引導。

推銷員在銷售過程中,也可能遇到話不投機,陷入僵局的情況。隻要還有餘地,就可提出新的話題,繞彎引導。如甲方推銷音樂手機,而乙隻想要個普通的音樂播放器。這時,甲方若硬著頭皮爭執,隻會越談越僵,不歡而散;如能轉移話題,繞彎引導,從音樂手機的性質,音樂播放質量,以及價位比上進行說服,或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開辟新的途徑。

第三種情況,是在說話過程中,當對方有意無意地觸到我們心中的隱痛、忌諱或者自己不願回答的問題時,如果一時沒有好辦法應答,那麼,就幹脆避而不答;或者沉默不語,表示無聲的抗議;或者轉移話題,使在場者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挪開。問話者見我方對其問題不予理睬,在尷尬的同時會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和無禮,從而不再追問。

話不投機的情況有的是由他人造成的,有的是自己造成的,但無論起因於誰,你都應該主動轉移話題,使自己快速從尷尬中擺脫出來。

佯裝糊塗,給自己一個擺脫窘境台階

當遇到窘境的時候,不一定要采取一些很複雜的擺脫方式,你隻需要佯裝糊塗,就能輕鬆下“台階”了。

實習期間,一位實習老師在黑板上剛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

“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

真是語驚四座,稚幼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在後座聽課的班主任李老師該多麼尷尬!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

“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後座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消除。

這裏的實習老師巧妙地運用了“裝作不知道”的技巧,避實就虛,避開“稱讚”這一實體,裝作沒有聽清楚,而攻擊“喧鬧”這一虛體,既巧妙地告訴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沒有聽到”,又敲打了那位學生的稱讚興致,避免了學生誤認為老師沒有聽見可能再稱讚幾句,從而再次造成尷尬的局麵。

“裝作不知道”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處理問題。它的特點是: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製造窘迫局麵,能夠寓辯於其中。

在人際交往中,有許多場合都可以使用“裝作不知道”的辦法,躲開別人說話的鋒芒,然後避實就虛、猛然出擊。其技巧關鍵在於躲閃避讓的機智,雖是“裝作”,正如實施“苦肉計”一樣,卻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裝糊塗還有一種情況是裝作不理解對方尷尬舉動的真實含義,故意給對方找一個善意的行為動機,給對方一個台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