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20幾歲,掌握公關專家必知的心理操縱術(2)(1 / 3)

公元前598年(周定王九年),楚莊王因陳國的夏征舒殺死陳靈公自立,而出兵討伐。楚軍直逼陳都,不日便擒殺了夏征舒,隨即將陳國納入楚國,改為楚縣。楚國的屬國聞楚王滅陳而歸,俱來朝賀,唯獨剛出使齊國歸來的大夫申叔時對此不表態。楚王派人批評他說:“夏征舒殺其君,我討其罪而戮之,難道伐陳錯了嗎?”申叔時要求見楚王當麵陳述自己的意見。申叔時問楚王:“您聽說過‘蹊田奪牛’的故事嗎?有一個人牽著一頭牛抄近路經過別人的田地,踐踏了一些禾苗,這家田主十分生氣,就把這個人的牛給奪走了。這件事如果讓大王來斷,您怎麼處理?”莊王說:“牽牛踐田,固然是不對,然而所傷禾稼並不多,因這點事奪人家的牛太過分了。若我來斷,就批評那個牽牛的,然後把牛還給他。”申叔時接過楚王的話說:“大王能明斷此案,對陳國的處理卻欠推敲。夏征舒弑君固然有罪,但已立了新君,討伐其罪就行了,今卻取其國,這與奪牛的性質是一樣的。”楚王頓時醒悟,於是恢複了陳國。

由此可見,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借喻說理會使本身難以說明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大大提高了說服的成功率。

以打比方的方式講道理有很多好處,一是比較含蓄委婉;二是比喻曉理,道明理通;三是較有美感。因此,說服他人時不妨采用適當的比喻,既可提高說服力,又能體現一個人說話的藝術感。

麵對“悶葫蘆”,你要先打破沉默

有些人遇到事情隻知道悶頭思考,一言不發。想讓他們開口說話,一定要有打破沉默的好方法。

這時候,你不妨考慮用4種方法打破沉默。

1.讚揚加提問

即使是最害羞的人在聽到讚揚時也會心花怒放。你要讓不願說話的人知道,你很欣賞並感激他們所做的努力,認為他們的專業知識非常有價值。然後你再讓他們詳細陳述自己的觀點。你可以通過簡短的提問暗示他們,隻有那些有專業背景和知識的人才能回答你的問題。

再沉默寡言、吝嗇語言的人,聽到如此積極的反饋也會變得知無不言。在討論的過程中,類似的“甜言蜜語”會使你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2.直接提問

少言寡語者,會覺得說話越少越自在。你可以利用他們吝惜語言的特點,直截了當地提出隻需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或者提出隻需回答一兩句話的簡短而切中要害的問題。

3.引發議論

隻要有合適的魚餌,最不容易上鉤的魚也會上鉤。為使不願說話者打破沉默,你要用容易引起爭論的陳述或問題做魚餌。你可以圍繞你想了解的主題,很有禮貌地對少言寡語者提出疑問,或者提出反對意見。

4.適當反饋

要想讓不願說話者繼續講話,你需要告訴他們,他們說的內容非常有趣、非常有價值,你非常希望他們能繼續說下去。

你要運用身體語言,通過看得見的信號對他們作出積極反饋,同意時點點頭,讚許時微微一笑,有意識地盯著說話人的眼睛,就好像他在說一件你從未聽過的、有意思的事。

“悶葫蘆”大都具有明顯的“閉鎖心理”,即自我認識上的偏差,多表現為自尊心強、內心脆弱、怕別人瞧不起,於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他們既苦於無人知曉自己的心事,又不情願讓人真正知曉自己的心事,所以想讓他們開口,首先要給予理解,然後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引導。

誘導他說“是”,他會順從你的要求

語言交流是一種藝術,恰當地用柔和的方式進行引導,對方很容易跟著你的話題走。

在日常會話中,我們總是會碰到這樣的交談者,他們喜歡把自己要說的意思反反複複地說明,詳盡得讓人幾乎厭煩。遇到這種情況,你是任憑對方繼續無休止地說,還是粗暴無禮地打斷他的話?這兩種方法都不是很好,你應當以柔和的方式引導他進入你的話題,如:“簡潔一點說,你應該這樣表述……”

叫對方的意思跟著你的話題走,這種行為稱為引導。

可以說,引導是會話雙方的一種意識交流,會話雙方意見相悖且相互攻擊,肯定無法促成“心意的相互交流”,說不定還會使說話者產生消極情緒。因此,當除你之外的其他聽眾由於說話者過於囉唆的語言,而失去了對談話內容的興趣,或是由於談話內容抽象,使聽者無法了解說話者的本意時,你就應該積極地參與會話,將說話者的意思引導到自己理想的本意中來。

我們來看一位推銷員是如何引導顧客跟著他的意思走的。

推銷員:請問你需要多大噸位的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