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軍事謀略家,他立即想出一條脫身之計。當天晚上,孫臏就偽裝成得了瘋病的樣子,一會兒號啕大哭,一會兒嬉皮笑臉,做出各種傻相,或唾沫橫流,或顛三倒四,又把抄好的書簡翻出來燒掉。龐涓懷疑他裝瘋賣傻,派人把他扔進糞坑裏,弄得他滿身汙穢。孫臏為了自己的遠大誌向,在糞坑裏爬行,顯出毫不在意的樣子。龐涓又讓人獻上酒食,欺騙他說:“吃吧,相國不知道。”孫臏怒目而視,罵不絕口,說:“你們想毒死我嗎?”隨手把食物倒在地上。龐涓讓人拿來土塊或汙物,孫臏反而當成好東西抓來吃。龐涓由此相信孫臏確實是精神失常了,疑心逐漸解除。
此時,墨翟的弟子禽滑厘把他在魏國所見的孫臏的情況告訴齊國相國鄒忌,鄒忌又轉告了齊威王。齊威王命令辯士淳於髡到魏國去見魏惠王,暗中找到孫臏,秘密地把孫臏接回齊國。
孫臏在身陷囹圄之時,冷靜沉著,故意裝得愚蠢瘋傻,忍受巨大的恥辱與折磨,騙過龐涓,保住了性命。後來,在馬陵之戰中,孫臏以卓越的軍事才能,設計除掉了龐涓,洗刷了恥辱。
裝瘋賣傻,能起到麻痹對手的作用,為你贏得有利的時間和戰機。在人生鬥爭中,大愚才能大智,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三十六計”中有一招叫“假癡不癲”,正是以裝瘋賣傻之術,達到麻痹對方的目的。確實,裝聾作啞,癡癡呆呆,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暗中策劃等待時機,這一策略不論作為政治謀略還是軍事謀略,都是高招,用在公關上也同樣能獲得奇效。
向變色龍學習——以變應變,變中製勝
在熱帶地區生活著一種爬行動物——變色龍,它的皮膚表層下有多種色素塊,能隨環境任意變換膚色。
動物學家研究發現,變色龍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自己的大腦控製變色的。當環境變化的信號傳至變色龍的大腦時,大腦就會立即把變色指令傳到皮膚表層下的色素塊,體色便能改變成與所處環境一致的顏色。
變色龍改變體色來迷惑敵人,躲避敵人攻擊,而且這種保護色還能幫它們不知不覺地靠近各種蟲類,從而輕易地捕獲到食物。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變色龍”是善於偽裝的代名詞,很多人不屑一顧。但是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那些有成就的人沒有幾個不是在“踐墨隨敵,以變應變”中取得勝利的。當今社會千變萬化,如果我們墨守成規,恐怕隻能被社會淘汰。
那麼在為人處世方麵,如何才能成為左右逢源的“變色龍”呢?以說話為例,就是要懂得“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1.看對方的身份、地位說話
與上司說話,或是探討工作,我們應該盡量向上司多請教工作方法,多討教辦事經驗,這樣他會覺得你尊重他。所以,在工作中,在辦事過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裝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後主動去問上司:“關於這事,我不太了解,應該如何辦?”“這件事依我看來這樣做比較好,不知您覺得這樣辦行不行?”上司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嗯,就照這樣做。”“這個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大體這樣就好了。”如此一來,我們不但能減少錯誤,上司也會感覺到自身的價值。而有了上司的幫助和支持,後麵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2.針對對方的性格特點說話
和人交談除了要看對方的身份、地位外,還要看對方的性格特點,針對他的特點,采取相應的說話方式,這樣才有利於解決問題。
春秋時期的縱橫家鬼穀子指出:“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意思是說,與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善於雄辯的人說話,要切中要害;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氣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要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
3.摸準別人的心理說話
東晉時,貴族們喜歡品評人物,有人問大將軍桓溫:“你覺得某某人怎樣?”桓溫剛要評論,忽然停下來看了看這個人,然後對他說:“你這個人喜歡傳閑話,還是不告訴你為好。”
像桓溫這樣,摸準對方好“傳閑話”的心理,因此明白自己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多說,這就是一種高超的應變技巧。
因此,聰明人的往往是在沉默中暗暗觀察他人,從而想出最佳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