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考舉人(1 / 2)

陳惇知道唐順之這番話絕不會是無的放矢,他肯定是察覺到了一些風聲,而風聲明顯是指向考場內的官員,也就是所謂內簾官是也。

陳惇提著自己的考籃進入了考棚,數千名考生被分隔在一個個的考棚裏。考棚又叫“號房”,是一間一間的,作為專供考生在貢院內答卷和吃飯、住宿的考場兼宿舍。考生們參加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皆在號房內,不許出來,直到考試結束。

陳惇早就聽了號房內的艱苦環境,今日一見果然沒有最苦,隻有更苦,隻見這“高”字十二號房十分狹窄,這是後來擴建的號房,完全不如最先修建的號房寬敞,因為當初擴建的時候,貪官汙吏為了中飽私囊,偷工減料,私自縮尺寸,使得這號房的像監獄似的,連轉身都不容易。

再一看裏頭的陳設,隻有上下兩塊木板,上麵的木板當作寫答卷的桌子,下麵的當椅子,晚上睡覺將兩塊板一拚當床。這樣也就罷了,頭頂還漏風漏雨,晚上可以數著星星入眠。

考棚裏隻考生準備了一盆炭火、一枝蠟燭。炭火即可以用來取暖,也可以用來做飯。考生考試期間與外界隔絕,吃飯問題得自己解決。萬幸陳惇考前準備萬全,不僅帶了饅頭點心,還帶了江米,他一進去就將爐子點上,熬上米和一截人參,調了火候方才慢慢擦了桌子坐下。

他打開密封的考題卷,毫無意外,上麵是三道四書題和五經題二十道。當然不是全做,鄉試題目四書題三道相當於必答題,五經題卻隻需答其中一經,也就是四道題,總共寫七篇文章足矣。

陳惇治的是《尚書》,所以他答五經中的《尚書》題即可,當然他想答其他四經也不行,因為在考試前兩,所有考生便去官府裏報上了自己要答的經書,和姓名、年紀之類的信息一同印在答題卷上。

雖然考試有三場,但第一場是最重要的,第一場試《四書五經》題義,每道三百字以上。要是答不完,允許各減一道。而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誥、表、內、科一道。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三百字以上。

為什麼第一場最重要,因為在實際閱卷過程中八名考官要麵對數千乃至上萬份的考卷,而考試內容又是如此複雜,涉及文體雜七雜八,而且閱卷時間短。任務重,考官們很少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

所以從洪武到如今,漸漸就側重於頭場七篇八股文,對於後麵的兩場,隻需文字通順,沒有錯別字即算通過。

至於為什麼格式會變成八股文,到這個八股文,後世歸咎於其鉗製思想,但其實最開始隻是為了讓受到暴擊的考官們能輕鬆黜落卷子,因為這是一種格式極為嚴格的文體,八股的每一股都有特定的格式,對了錯了,一目了然,如果考生沒有做到其中一項,或者格式不對,就方便了考官將這份卷子直接黜落,不必再看——於是就減輕了工作量,這種方式可以剔除一大半的考卷。

所以,即使八股文被人詬病,但考生為了通過考試,隻能循規蹈矩,嚴格遵照八股的格式來,在起、承、轉、合上都按照規定,在字數段落上遵照限定,這唯一的好處就是方便了考官檢校每份試卷,從格式轉向內容,因為大家的格式都一樣,那麼內容的好壞,就比較突出了,這就能使考官注意到文章的“理、法、辭、氣”上來,算是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考生的權益。

所以讀書是一回事,學做八股文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有條件的話,自然是要請一個精通八股文的老師教你如何寫好八股文,因為這些人傳授的是寫作中自己很難發現,卻很容易被考官發現的問題,比如應需回避聖賢、至尊諱,避開一些禁字,別看這些東西很不起眼,但有時候考官就不看你的文章,而挑你的錯字,總不能因為一個字而大意失荊州。

陳惇手上的試題,四書的三道題分別是:煥乎其有文章;下有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而四道《尚書》的題目是: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無總於貨寶,生生自庸;萬邦鹹休和柔遠能邇。

陳惇答完題,又仔細檢查了幾遍,看看色還早,也不急著謄抄,將煨好的參粥取出來慢慢喝了,發了一會兒呆,靠著石牆百無聊賴,目光便落在牆上那些龍飛鳳舞的字跡上麵。

許多考生都會在牆上留下自己的筆墨,有些是打油詩,有些是歌賦,有些是誓言,發誓一定要取中之類的,還有一些抱怨,下次再也不來了……陳惇想了想,也拿起了筆,他倒沒有什麼牢騷要發,他是權當作個紀念,等到將來飛黃騰達了,這裏可不就是個供後人瞻仰的地方嘛。

他甚至已經想好了四句話,絕對逼格滿分:有人辭官歸故裏,有人星夜趕科場。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