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門人黃省曾錄(1)(1 / 2)

【原文】

6.1問“道心人心”。

先生曰:“‘率性之謂道’。便是道心。但著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是無聲無臭。故日‘微’:依著人心行去。便有許多不安穩處。故日‘惟危’。”

問:“‘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愚的人與之語上尚且不進。況不與之語可乎?”

先生曰:“不是聖人終不與語。聖人的心憂不得人人都做聖人。隻是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與他說性、說命。他也不省得。也須慢慢琢磨他起來。”

【譯文】

有人就道心人心請教於先生。

先生說:“‘率性之謂道’,就是道心。在其中若添加了一些人的欲望,就是人心。道心原本無聲無臭,因此說是‘微’;按照人心去做,就有許多不安穩之處,因此說是‘惟危’。”

有人問:“在《論語》上,孔子說:‘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向愚蠢的人講高深的學問,都不能使他們進步,若什麼都不與他們講,能行嗎?”

先生說:“並非聖人不給他們講。聖人心中憂慮的是世人都不能做聖人,隻是人的資質各不相同。所以施行教育時,不得不因人(材)施教,對於中等水平之下的人,即使和他講性說命,他也不會理解,如此就需要慢慢開導啟發他。”

【故事】孔子因材施教

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創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經典故事,對孔子的“因材施教”作了生動有力的說明。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路問他:“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過了一會兒,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對,你應該聽到後馬上去實行。”學生們都被弄糊塗了,怎麼同樣的問題有不同的回答呢,這時,站在一邊的公西華也很好奇,就問了孔子原因。孔子說:“子路一向膽大好勝,勇武過人,容易魯莽,所以我要他請示父兄,有意壓壓他。冉求為人懦弱,一向做事退縮,行動遲緩。所以我鼓勵他大膽去幹。”聽了老師的解釋,學生們釋然了,都點頭稱是。

孔子常常根據學生的自身能力和特點,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導方式。這個故事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的具體體現。實施因材施教的關鍵是對學生有深刻而全麵的了解,準確地掌握學生各方麵的特點,然後進行針對性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觀察、研究學生。他采用的方法有“聽其言而觀其行”即通過觀察和與學生談話進行全麵了解。正是由於對學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學就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來進行。同樣問“仁”、問“孝”、問“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難易、深淺、詳略、繁簡各不相同。如樊遲和顏回都問“仁”,孔子回答樊遲是“愛人”,回答顏回卻是“克己複禮為仁”。

孔子弟子三千,跟孔子學習而精通六藝的就有七十七位。他們都是具有奇異才能的人。德行方麵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擅長處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語言方麵有特長的是:宰我,子貢。在文章博學方麵的突出的是:子遊,子夏。顓孫師性格偏激,曾參比較遲鈍,高柴愚笨,仲由也就是子路,他比較勇武粗魯,顏回一貧如洗卻為學勤奮,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端木賜善於雄辯,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可以說,孔子用驚人的教學成果,證明了因材施教的科學性和巨大的作用。所以,宋代大儒朱熹讚道:“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

【原文】

6.2問“誌士仁人”章。

先生曰:“隻為世上人都把生命看得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光了。忍心害理。何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禽獸。學者要於此等處看得明白。比幹、龍逢。隻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問:“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

先生曰:“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人隻貴於自修。若自己實實落落是個聖賢,縱然人都毀他,也說他不著。卻若浮雲掩日,如何損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個象恭色莊、不堅不介的。縱然沒一個說他。他的惡慝終須一日發露。所以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毀譽在外的。安能避得?隻要自修何如爾。”

【譯文】

有人就《論語》“誌士仁人”一章請教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