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門人黃直錄(2)(2 / 2)

【譯文】

先生又說:“各位做功夫時,千萬不要助長它。上等智慧的人很少,學者沒有超過聖人的道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這是做功夫的秩序。不可因為我從前用了功夫,而到現在這功夫不管用了,我還勉強裝出一個沒有破綻的樣子,這就是助長,這種做法,連從前的那點功夫也給遺棄了。這可不是小小的錯誤。這就好比一個人走路,不小心跌了一跤,站起來就走,不要假裝一副沒有跌倒的模樣來欺騙人。各位隻要經常懷著一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的心,根據這些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別人的嘲笑、誹謗、稱譽、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隻要這致良知沒有片刻停息,時間久了,自會感到有力,也自然不會被外麵的任何事情所動搖。”先生又說:“人若實實在在地用功,不論別人如何誹謗和侮辱,依然會處處受益,處處都能培養道理。若不用功,別人的誹謗和侮辱就會有如魔鬼,最終會被它累垮。”

【原文】

5.9先生一日出遊禹穴,顧田間禾曰:“能幾何時。又如此長了!”

範兆期在旁曰:“此隻是有根。學問能自植根,亦不患無長。”

先生曰:“人孰無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賊蔽塞。不得發生耳。”

【譯文】

有一天,先生去禹穴瀏覽觀光,他看著田間的禾苗說:“僅幾天工夫,禾苗又長高了。”

在一旁的範兆期說:“這是因為它有根。做學問如果自能種根,就不用擔心它不進步。”

先生說:“哪一個人沒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靈根,自然會生生不息。隻因為被私欲拖累,把這靈根殘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

【原文】

5.10一友常易動氣責人。先生警之曰:“學須反己。著徒責人。隻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機括隻是不見象的不是。若舜隻要正他的奸惡。就見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後隻不要去論人之是非。凡當責辯人時,就反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先生曰:“凡朋友問難。縱有淺近粗疏,或露才揚已。皆是病發。當因其病而藥之可也。不可便懷鄙薄之心。非君子與人為善之心矣。”

【譯文】

有位朋友經常動氣而指責別人。先生告誡他說:“學習應該返身自省。如果隻去指責別人,就隻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堅決要去糾正象的奸惡,隻會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個傲慢的人,肯定不會認錯,舜又豈能感化他?”

這位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先生說:“從今以後,你隻要不去議論別人的是非,大凡要責備別人的時候,就把它當做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治才行。”

先生又說:“朋友在一起辯論,即使有淺近粗疏的地方你如果想因而顯才揚己,都是毛病在發作。隻有對症下藥才行,不能因此而懷有輕視別人的心。不然,就不是君子與人為善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