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閱曆69:聽話要“聽音兒”
一個重病的人沒有錢醫治,病情漸漸沉重,無奈之下他隻好向神靈祈禱,說如果能病好下床的話,一定設百牛祭,送禮還願。他妻子正站在旁邊,聽他這麼說,便問道:“你這麼胡亂許願,就算將來真的好了,那你從哪兒弄這筆錢來還願呀?”他卻回答說:“你以為神讓我病好下床,是為了向我要這些東西嗎?”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實際上不想做的事情,人們倒最容易答應下來,人有時候心口不一。由此看來,察言是很有學問的技巧。與別人交談時,隻要我們留心,就可以從談話中深知別人的內心世界,因為,人內心的思想,有時會不知不覺在口頭上流露出來。
從話題判斷他的心理
話題往往可以呈現人們的情緒變化。比如說,中年婦女交談時,她們的話題多是她們自己,因為她們覺得自己才是應該關心的對象。有時也談論丈夫和孩子,那是她們把丈夫或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化身,談論他們也等於在談論自己。如果你的談話對象是這樣的中年婦女,那麼你就應該注意了,你要作為一個傾聽者的形象出現,承認她們是賢惠的妻子、偉大的母親,這樣她就一定會認為你是一個好的傾訴對象。
而對於年輕的男士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最愛談論的話題是電腦、車子、股票等,關於車子的雜誌也跟音樂、足球雜誌一樣暢銷。他們的話題幾乎都涉及與車子的性能、電腦的配置、股市的行情等有關的話題。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暫時買不起車。因此,當你的談話對象是年輕的男士時,你要聚精會神地聽他們侃車、談電腦、聊股市,最好不要不耐煩,你的耐心就可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從措詞習慣看出他的“秘密”
措辭的差異是因為個人的水平和心理差異造成的,而這些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經常使用單數第一人稱,也就是“我”的人,獨立心和自主性強;而常用複數的人,比如“我們”、“他們”等,一般都是缺乏個性,埋沒於集體中,隨聲附和型的人。
有些人說話經常使用難懂的詞和外語,這會使別人感到困惑,其實,這種人多是將詞語作為掩飾自己內心弱點的盾牌。這種情形常常不過是反證了對自己的智能的自卑意識,將詞語作為盾牌,掩飾自己的自卑感。
從說話方式判斷他的真實想法
一般說來,說話方式可以清清楚楚地表現一個人的感情或意見,隻要仔細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從說話的簾幕下逐漸透露出來。
音調的變化。如果一個“加班”的男人,當他回到家時,他說話的語調不僅快,而且慷慨激昂,好像今天的“加班”的確讓他很反感——他是很不願意“加班”的。那麼十有八九他是在說謊,因為他的那種慷慨激昂正說明他心裏沒底,怕別人懷疑,所以想用一種很強烈的情緒掩飾自己,同時減輕別人的懷疑。
當兩個人意見不一樣時,一個人提高說話的音調,即表示他想壓倒對方。對於那種心懷企圖的人,他說話時就一定會有意地抑揚頓挫,有一種吸引別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顯示欲就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來了。
語速的快慢。如果對某人心懷不滿,許多人的說話速度都變得遲緩;如果有愧於心或者說謊時,那麼語速相對就會比較快。
假如一個男人每天下班都按時回家,有一天他下班後,卻去同事家裏打麻將了。回到家時,他就會馬上跟老婆說他加班了,而且還要詛咒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活兒幹不完等等之類的話。他說話的語調也一定會比平常快,因為這樣,他可以解除內心潛在的不安。
遇到男人這樣時,做老婆的一定要慎重,什麼事一旦有了開頭,就會有下次,不可掉以輕心。所以一旦發現他的行為不太正常,同時解釋的時候語速也不太正常的,那你就要當心留意了。
聽話方式。如果一個人很認真地聽話,他大致會正襟危坐,視線也一直瞪著對方。反之,他的視線必然會散亂,身體也可能在傾斜或亂動,這是他心情厭煩的表現。
有些人會仔細傾聽對方的每一句話。他依靠堅強的耐心,再配合一股好奇心,才等到講述者把話說完,然後再透露自己的心聲。
江湖閱曆70:聽人勸,吃飽飯
“聽人勸,吃飽飯”是一句鄉村俚語。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做好人、做好事,能在這個世上立足,就得學會適時聽從別人勸告,不能一味固執。小到個人生存,大到事業成敗,乃至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存亡,都是這樣的道理。
聯係日常生活,像孩子聽不進父母的勸告,導致學習、考試的挫折;年輕人聽不進長者的勸告,導致生活、事業的慘敗;經驗欠缺的人聽不進有經驗的老者的勸告,導致工作的失誤等等這樣一類的事情,更是多得數不過來。
某領導帶領下屬一行10人,乘坐一艘小船,到某海島遊玩。回來的途中,領導提出暫不回航,到另一小島上去玩兒。其中有一人提出:“那島周圍暗礁多,流急浪大,很危險,還是不去的好。”領導聽後很不滿意,厲聲說道:“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掃大家的興,風平浪靜有什麼意思?同意去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很多人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結果一個個都向左邊走去,當右邊隻剩下一個人時,小船自然也就失去平衡,翻到了水裏。
自古以來,一意孤行、剛愎自用的人都要垮台。現實生活中,為了贏得領導的歡心和偏愛,下屬大多討好,甚至說假話蒙騙上級,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因此,不管你取得多大的成績,不管你的位置有多高,都必須要有聽真話的誠意和胸襟。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前總經理斯隆領導通用公司33年,將通用在美國汽車市場的占有率從12%提高到56%。他將自己的決策理念歸納為“聽不到不同意見不決策”。斯隆的成功啟發我們,正確的決策往往來自不同意見的交鋒。
正確決策來自於清醒判斷,而保持清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認真傾聽各方麵的意見,特別是要聽取不同意見。即便你經驗豐富、能力出眾,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精明的人也不可能了解方方麵麵的信息,僅憑主觀判斷難免產生偏差。
一千張羊皮,不如一張狐狸腋窩皮珍貴;千百人俯首順從,不如一人諍言爭辯對事有益。如果一個人獨斷專行,經常搞一言堂的話,那麼講真話的人就會受到排擠、孤立,誰還願意講真話呢?要聽到真話,就必須以開放的心胸容納別人的想法。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話可不是都那麼好聽的,好聽的話也未必真實。領導者要有氣度、有雅量,辨證地看待,不能因與自己意見不合而抱有成見。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寬廣的胸懷與度量,聽到一些過激的言語時,不要氣惱,要寬容、忍讓,耐心地讓對方把話說完,然後再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分清是非。這樣才不至於堵塞言路,才能表明自己提倡、讚賞、鼓勵、支持說真話的態度。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托利得提出,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隻看腦子裏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兩種正反的思想共存,說明你能夠聽進不同意見,或者說,聽到反對意見時不是暴跳如雷、惱羞成怒,而是能把反對意見認真聽完並加以分析,說明你已經將問題的兩個方麵都考慮到了,如能夠充分加以分析,會對決策起到積極的影響。
當然,並不是讓你耳朵根子軟,誰說聽誰的,在聽取不同意見或反對意見時,也要分清真偽,搞清鑿鑿之言、肺腑之言和毫無根據的謊言。要分清好壞,分清金玉良言和別有用心的讒言。要分清虛實,分清不含水分的實在話、毫無意義的空話和言過其實的大話。
江湖閱曆71:傾聽,發掘客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