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要知道的108個江湖閱曆15.txt(1 / 3)

第三篇 第12章 會說不如會聽

——江湖中如何辨聽弦外之音

傾聽是我們贏得人脈進而贏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古今中外,很多善於傾聽的人,都借此擁有了非凡的人脈,從而為自己的事業發展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

江湖閱曆67:傾聽,是一種素養

美國汽車推銷之王喬·吉拉德曾有一次深刻的體驗。一次,某位名人來向他買車,他推薦了一種最好的車型給他。那人對車很滿意,並掏出10000美元現鈔。但眼看就要成交了,對方卻突然變卦拂袖而去。

喬為此事懊惱了一下午,百思不得其解。到了晚上11點他忍不住打電話給那人:“您好!我是喬·吉拉德,今天下午我曾經向您介紹一部新車,眼看您就要買下,卻突然走了。”

“喂,你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嗎?”

“非常抱歉,我知道現在已經是晚上11點鍾了,但是我檢討了一下午,實在想不出自己錯在哪裏了,因此特地打電話向您討教。”

“真的嗎?”

“肺腑之言。”

“很好!你用心在聽我說話嗎?”

“非常用心。”

“可是今天下午你根本沒有用心聽我說話。就在簽字之前,我提到我的吉米即將進入密執安大學念醫科,我還提到他的學科成績、運動能力以及他將來的抱負,我以他為榮,但是你毫無反應。”

喬不記得對方曾說過這些事,因為他當時根本沒有注意。喬認為已經談妥那筆生意了,他不但無心聽對方說什麼,而且在聽辦公室內另一位推銷員講笑話。這就是喬失敗的原因:那人除了買車,更需要得到對於一個優秀兒子的稱讚。

好的傾聽者,用耳聽內容,更用心“聽”情感。沒錯,正確的傾聽態度是達到最佳傾聽效果的前提,學會傾聽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促進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有效途徑。

如果你的同事加朋友是一個內向的人,當他突然向我們傾訴,我們應該引起重視。因為這種人平素沉默寡言,喜怒不形於色,煩惱和快樂都壓在心底。表麵看來,他們非常單純沉靜,但他們的內心卻非常複雜。你要明白,一旦他找到宣泄的機會,他的情感釋放會非常激烈。他把你當做傾訴對象,一定是經過認真選擇的。也就是說,當他向你傾訴時,這本身就證明在他的心目中,你的地位非同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我們有可能聽不懂他的真實意圖,也應該耐心地聽下去,千萬不要打斷他。因為此時的他,所要宣泄的情感,遠遠比所要表達的內容更重要。

傾聽是我們贏得人脈進而贏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古今中外,很多善於傾聽的人,都借此擁有了非凡的人脈,從而為自己的事業發展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齊桓公不善傾聽,就沒有春秋霸業;唐太宗不善傾聽,就沒有貞觀之治;蒲鬆齡不善傾聽,就沒有《聊齋誌異》的問世。同樣,不善傾聽者,如袁紹、呂布等一時梟雄,其下場隻能是含恨而終。可見,對於一個人的事業成敗來說,傾聽是多麼的重要。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傾訴是表達自己,傾聽是了解別人,達到心靈共鳴。在人與人的溝通中,除了傾訴,我們還應該學會傾聽。當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傾聽,傾聽快樂的理由,分享快樂的心情;當一個人悲傷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傾聽,傾聽痛苦的緣由,失意的原因,理解傾訴者內心的苦處,表示出憐憫同情之心,淡化他的悲傷,化解他的痛苦;當一個人處於工作矛盾、家庭矛盾和鄰裏矛盾時,我們要學會傾聽,傾聽矛盾的症結,幫助他分析,為其分憂解難……

傾聽具有廣泛性,快樂的時候、痛苦的時候、幸福的時候,都需要傾聽。學會傾聽,能修身養性,陶冶性情;學會傾聽,能博采眾長,能使人開拓思維,萌發靈感;學會傾聽,能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緩解矛盾,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學會傾聽,是一種愛心,是關懷,是體貼,必將贏得親情、愛情和友情。

學會傾聽就是學會一種美德,一種修養,一種氣度。我們不能無休止地吵鬧,無休止地爭執;不能永遠的自以為是“聽我講”,這不僅是對講話者自己尊嚴的維護,也是對聽者的尊重。

江湖閱曆68:傾聽也要有技巧

哲人曾經說過:造物主給了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況且,嘴還有另外的功用——吃飯,而耳朵隻用於聆聽,所以我們更要少說多聽。

那麼,傾聽是不是就意味著坐在那裏聽對方說個不停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俗話說:“會說的不如會聽的”,這裏的“會”字,就表示傾聽也有技巧。而實際上,聽不僅需要技巧,更是一種比說還要高深的學問。通常情況下,要想成為一個好的聽眾,必須掌握以下“聽”的要領。

專心

聽人說話時,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誌,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緊跟對方的思想,發現對方的真實想法,從而在交流時做到有的放矢,引起共鳴。同樣,心不在焉、東張西望的聆聽不僅是對他人的不尊重,而且很容易使我們漏掉某些內容,從而造成雙方溝通障礙,甚至引起他人反感,影響雙方的交往。

耐心

通常情況下,即使我們對他人的話題不感興趣,也應該出於禮貌洗耳恭聽,尤其是對方談興正濃時,我們更要耐心地聽下去。當然了,如果對方的話題太過無聊,甚至令人難以忍受,我們也可以對其作出暗示。對方如果識趣,也一定會中止話題或改變話題。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流露出厭煩的神色,以免影響雙方交往。即使你不想與對方交往,但這樣做起碼對我們沒有害處。

虛心

無論對方說得對錯與否,我們都應該在對方說完之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絕對不可以中途插嘴,一吐為快。當對方因為思路中斷或知識有限無法繼續說下去時,我們還應該適時提醒,以免對方尷尬。與此相反,隨意打斷他人、任意發表意見或者嘲笑對方都是極為失禮的表現,其結果也隻能是引人反感、被人討厭。

互動

聽別人說話並不是一味地坐著不動,一個高明的聽眾,應該跟著說話人的思緒,並適時地用簡短的語言(如“對”、“是”等)或者點頭、微笑等動作與對方進行互動,表示雙方所見略同。當然了,輪到我們發言時,我們也沒有必要說個不停,而是應當適可而止,做回一個聽眾。

一個傾聽能手在傾聽過程中如何插話,才有助於達到最佳的傾聽效果呢?

當對方在同你談某事,因擔心你可能對此不感興趣,顯露出猶豫、為難的神情時,你可以趁機說一兩句安慰的話:“你能談談那件事嗎?我不十分了解。”“請你繼續說。”“我對此也是十分有興趣的。”

此時你說的話是為了表明一個意思:我很願意聽你的敘述,不論你說得怎樣,說的是什麼。以消除對方的猶豫,堅定他傾訴的信心。

當對方由於心煩、憤怒等原因,在敘述中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時,你可用一兩句話來疏導:“你一定感到很氣憤。”“你似乎有些心煩。”“你心裏很難受嗎?”

說這些話後,對方可能會發泄一番,或哭或罵都不足為奇。因為,這些話的目的就是把對方心中鬱結的一股異常情感“誘導”出來,當對方發泄一番後,會感到輕鬆、解脫,從而能夠從容地完成對問題的敘述。

值得注意的是,說這些話時不要陷入盲目安慰的誤區。不應對他人的話作出判斷、評價、說一些諸如“你是對的”“他不是這樣”一類的話。你的責任不過是順應對方的情緒,為他架設一條“輸導管”,而不應該“火上澆油”,強化他的抑鬱情緒。

當對方在敘述時急切地想讓你理解他的談話內容時,你可以用一兩句話來“綜述”對方話中的含意:“你是說……”“你的意見是……”“你想說的是這個意思吧……”

這樣的綜述既能及時地驗證你對對方談話內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對其的印象,又能讓對方感到你的誠意,並能幫助你隨時糾正理解中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