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要知道的108個江湖閱曆09.txt(2 / 3)

聆聽別人說話也需要技巧

其實有很多人不知道,聆聽越多你就會變得越聰明,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就會成為更好的談話夥伴。當然,成為一名好的聽眾,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這裏有幾點建議你不妨參考一下。注視說話人,讓他知道你在聽;靠近說話者,專心致誌地聽;不失時機地提問,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談話很感興趣;不要打斷說話者的話題,不要讓人有話沒說完的感覺;多使用 “您”、“您的”等詞彙,讓他感覺到你的重視。

批評別人要謹慎

首先,批評必須在單獨相處時提出,切不可在大庭廣眾之下,因為有好多人並不在意批評本身,而是因為批評的場合沒有選好,才導致問題激化的;批評前必須略微地給予讚揚或恭維,或者在批評完之後結尾處來個轉折,說說好的方麵,有顆甜棗總比沒有要好得多;批評時,不要針對人,要批評某種行為,這樣就不會使對方過於反感;提供答案,告訴他該怎麼做,如果你是在真誠地幫助他,那麼他會感激你的;多用合作的態度,而不是命令的態度,這樣效果會好得多。

江湖閱曆39:咱們是“自己人”

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往往存在一種傾向,即對於自己較為親近的對象,會更加樂於接近,俗稱“自己人”。所謂“自己人”,大體上是指那些與自己存在著某些共同之處的人。這種共同之處,可以是血緣、姻緣、地緣、學緣、業緣關係,可以是誌向、興趣、愛好、利益,也可以是彼此共處於同一團體或同一組織。在現實生活裏,人們往往更喜歡把那些與自己誌向相同、利益一致,或者同屬於某一團體、組織的人,視為“自己人”。

“自己人”之間的交往效果一般會比較明顯,其相互之間的影響通常也會更大。那些能夠影響交往的共同之處,其實就是雙方的近似性。找到這些近似性,對於交往雙方而言,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用的。而這些近似性總是廣泛存在於生活之中。

中國人有著強烈的地域情結,對此我們應當深有體會。許多人在麵對初次見麵的交往對象時,總是少不了問一句:“您老家哪裏?”實際上,有經驗的人也把這樣的客套話當成交往開始之前的“熱身”或者“潤滑劑”。如果對方恰好是您老鄉,那就不免熱乎一番,雙方的距離一下子拉近,而交往成功的概率也隨之大大增加。即使雙方不是老鄉,也可以隨意說一些自己對對方所在地的認識,例如特產、旅遊勝地等,這也同樣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當然,雙方潛在的共同點不僅是地域,還包括其他各種因素。其中,誌向、興趣、愛好、利益是最有效的“突破口”,一旦發現雙方在這些方麵有共同的認識和習慣,交往也就會順利許多。例如,有的人喜歡運動,如果發現對方也對運動感興趣,就會立刻感到雙方誌趣相投,也就很容易打開話匣子。

當然,這些近似性雖然廣泛存在,但卻不容易在初次交往中發現。有的人顯得過於急躁,往往單刀直入地問對方:“您喜歡音樂嗎?”“您對插花感興趣嗎?”這種提問方式過於唐突,很不禮貌,對方往往還沒有思想準備,對這些問題也就不知所雲。

事實上,近似性的發現往往是通過我們的細心觀察,而非直接的提問。例如,發現對方拿著一本籃球雜誌,我們就基本可以斷定對方是一個籃球迷,如果自己恰好也對籃球頗感興趣,就可以找機會切入相關話題。如果發現對方在交談中不時蹦出一些電腦使用的術語,我們就可以斷定他對電腦有些研究或者感興趣,那麼,與他探討電腦的話題將是十分合適的。

尋找近似性時要注意的是,雙方應當對某一話題同時存在興趣或者都有一定的認識,否則就不要班門弄斧,以免出自己的洋相。在交往時刻意地接近對方的興趣所在,勉為其難地和對方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進行探討,最終會讓對方把自己“看扁”。

在“自己人”之間的交往中,對交往對象屬於“自己人”的這一認識本身,大都會讓人們形成肯定式的心理定勢,從而對對方表現得更為親近和友好,並且在此特定的情境中,更加容易發現和確認對方值得自己肯定和引起自己好感的事實。所有這一切,反過來又會進一步鞏固並深化自己對對方的原來已有的積極性評價。在這一心理定勢作用下,“自己人”之間的相互交往與認知必然在其深度、廣度、動機、效果上,都會超過非自己人之間的交往與認知。可見,人們在與“自己人”的交往中,肯定式的心理定勢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所以,為了使自己的熱情獲得對方的正麵評價,有必要在交往或服務過程中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形成雙方的共同點,從而使雙方都處於“自己人”的情境中。

江湖閱曆40:請記住別人的名字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能比得上關心別人更讓人感動的了,而了解別人正是關心別人的前提。善於記住別人的姓名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感情投資,在人際交往中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國一家電器公司的董事長請公司的代理商和經銷商吃飯,他會提前私下讓秘書按座位把每位來賓的名字依次記下。這樣董事長在飯桌上與每位老板交談時都能隨口叫出他們的名字,這使得每個人都驚訝不已,生意也順利地談成了。

某學校招聘教師。鈴聲響了,一個個試講者分別微笑著走上講台。師生互相致意後,開始上課。為了避免滿堂灌,有一個試講者也效法前麵幾位試講者的做法,設計了幾次課堂提問,但效果一般。下課時,比較自己與前麵幾名試講者的效果,估計自己會輸。

誰知,第二天他接到被錄用的通知,驚喜之餘,他問校長為什麼選中了他。“說實話,論那節課的精彩程度,你還稍遜一籌,不過在課堂提問時,你叫的是學生的名字,而其他人叫的是他們的學號。試想,我們怎麼能錄用一個不願意去了解和尊重學生的教師呢?

拿破侖也是這方麵的典範,他能叫出手下全部軍官的名字。他喜歡在軍營中走動,遇見某個軍官時,就叫他的名字跟他打招呼,談論這名軍官參與過的某場戰鬥或軍事調動。他經常詢問士兵的家鄉、妻子和家庭情況。他的做法讓下屬感到吃驚:他們的皇帝竟然對他們的情況知道得一清二楚。這種做法,讓每個軍官都對他忠心耿耿,並甘願為之效勞。

盡可能多地記住別人的名字,了解別人的愛好以及需要等。這體現的不是技巧,而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當你準確地叫出偶爾邂逅的朋友的名字時,對方不僅會充分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也會加深對你的印象。

初次與吉姆·弗雷德接觸時,大多數人還是忍不住對他的成功經曆感到驚訝:吉姆小時候家境過於貧困而無錢讀書,剛剛念完小學就幹起了臨時工。可是他在46歲的時候卻擔任了國家郵政部長的職位,他在年近五十的時候又被美國的四所名牌大學授予榮譽學位,甚至羅斯福成功入主白宮,也得益於他的傾力幫助。

沒有顯赫的家境和高深的學曆,吉姆·弗雷德究竟是靠什麼取得成功的?幾乎所有人都非常好奇,一位年輕的記者終於有幸見到吉姆·弗雷德本人。他激動地拿著采訪筆記對弗雷德先生說:“弗雷德先生,您取得今天的成就,其中是不是有什麼秘訣。”

弗雷德微笑著回答說:“辛勤地工作,這就是我成功的秘訣。”記者對這個答案感到非常不滿:“不,這不是我要的答案。我聽說您至少能隨口說出1萬個曾經認識的人的名字,這才是您獲得成功的秘訣。”記者以為弗雷德會讚成自己的觀點,並且會為此而感到驚訝,沒想到弗雷德卻說:“不,我至少能準確無誤地說出5萬個人的名字。並且,若幹年後再遇見他們時,我依然會叫出他們的名字,我還會問候他們的妻子、兒女,以及聊起與他們工作和政治立場等相關的各種事情。”

記者驚訝極了:“為什麼您能做到這些?您有特殊的記憶能力嗎?”弗雷德接著回答道:“沒有,我隻是在認識每一個人的時候,都會把他們的全名記在本子上,並且想辦法了解對方的家庭、工作、喜好以及政治立場等,然後把這些東西全部深深地刻在腦海當中。下一次見麵時,不論時隔多久,我都會把刻在腦海中的這些信息迅速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