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要知道的108個江湖閱曆03.txt(2 / 3)

抱怨公司。對於員工來說,重要的不是公司,也不是職位,而是停止抱怨,提升個人能力,拿出令人信服的業績。在起始階段,從來都是工作選擇你,而不是你選擇工作,同樣,人活著不是工作需要人,而是人需要工作。一個人在職場上打拚,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能力外,還要有涵養,不能動不動就發牢騷。要知道,抱怨公司,隻會使自己偏離公司的發展,也無法提升自己的價值,最終將會被公司拋棄。

抱怨同事。指責和抱怨不會給你的工作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暴露了我們的幼稚和無能,況且,直白的批評會讓他人覺得丟了臉麵,自尊心受到了侮辱,最終造成雙方不歡而散和難以收拾的局麵。如果你能將心比心,多多考慮同事的利益和要求,那麼你一定能在職場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無往而不利,否則,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到處樹敵和不受歡迎的人。

抱怨薪水。人總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重用,應該得到豐厚的報酬。相比發展空間、工作意義、企業氛圍、個人能力的鍛煉等,大家更注重的是工資的高低,工資似乎成了他們衡量一切的標準。事實上,抱怨不但絲毫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人失去更高的目標和更強勁的工作動力,在抱怨中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

與其抱怨別人,不如改變自己。不少人在平時的工作中常常推責於別人,卻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實,別人的存在與做法一定有其合理性。要把抱怨化作建設性的意見。抱怨的人其實心中早已有了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或解決方法,可能是不被重視或自身不夠主動,所以隻能抱怨。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從公司的角度加以考慮,並且以領導能夠接受的方式主動提出,或者積極實施,我想公司應該是非常歡迎的。

公司是你的船,無論是老板還是員工,一旦踏上這條船,他們的命運就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如果你以老板的心態來工作,那麼,你就會站在全局的角度來思考你的這份工作。確定這份工作在整個工作鏈中處於什麼位置,你就會從中找到最佳的工作方法,就會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說過:“機會看見抱怨者就會遠遠避開。”喜歡抱怨的人在這個遵循強者法則的世界中,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另外,抱怨會限製你的思維,讓你的視野變得“近視”,把自己局限在抱怨本身上,而不是努力地去適應變化,解決問題。

所以,在麵對不利的環境或者困境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困頓當做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礪呢?與其牢騷抱怨,不如問問自己:在這個不盡如人意的環境裏,我能做些什麼?強者靠自己,弱者靠同情,怨天尤人實在於事無補。少抱怨,多行動,才是應對困境的正確方法。

江湖閱曆10: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做個受歡迎的菜鳥

對於上班族來說,在辦公室可能比在家的時間還要多,和同事在一起的時間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要多。所以在辦公室裏有著怎樣的工作狀態將直接影響到你的工作業績,以及平時的心情。

那些在辦公室裏有著良好人際關係的人,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總是會有同事及時幫助,而且他們整天心情愉悅,這種快樂的心情也可以帶到家裏,伴隨著自己的生活。而那些不太注重辦公室裏人際交往的“孤家寡人”,經常有著糟糕的情緒,本來能做的工作也給做砸了,以至於將這種不良情緒蔓延到自己的生活中……

辦公室是我們工作的主要場所,同事是我們朝夕相處並互相幫助的人,所以如果能成為辦公室中受歡迎的人,那麼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你都會感到如魚得水,揮灑自如。洞察周圍人的內心想法和感受,掌握辦公室的相處智慧,這是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有人可能會覺得,同事那麼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要讓每個人都滿意太困難了。其實你不必討好所有的人,與人共事是一門藝術,是一種高度的辦公室智慧,這並不是要你拍馬逢迎,或是玩弄權力遊戲,而是要你了解人性的本質,洞察別人的心理,然後根據別人的心理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

樂於請教老同事,主動幫助新同事

那些比你先來的同事,一定積累了更多的經驗,有機會時我們不妨多請教他們,聆聽他們的見解,從他們的成敗得失裏尋找可以借鑒的地方。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自己少走彎路,更會讓他們感到我們對他們的尊重。尤其是那些資曆比你長,但其他方麵比你弱一些的同事,會有更多的感動;那些能力強的同事,則會認為你善於進取,也會樂於關照並提攜你。有些人自視自己能力強,可在單位裏不買那些老同事的賬,弄得老同事很反感,而這些老同事畢竟根基深厚,如果他們聯合抵製,那麼再有能力的人也無法立足。

新同事對工作和環境都會感到陌生,一般都是心有怯意,不好意思向人請教。這時,我們最好主動去關心幫助他們,在他們最需要得到幫助之時,伸出援助之手,往往會讓他們銘記終生,打心眼裏深深地感激你,並且會在今後的工作中更主動地配合和幫助你。切不可對新同事不理不睬、冷眼相對,因為他們以後可能要長期和你共事的。

居功不自傲,有容人的雅量

一定要記住,一個人即使再有本事,單靠自己也辦不成什麼大事,所以一定要低調行事。如果經常將“都是我的努力才順利完成”、“這件工作90%都是我做的”這樣自滿的話掛在嘴上,很容易惹人反感。隻有常存感謝和體恤的心,才能讓人願意與你共事。

當與同事意見不同,或是發生衝突時,先找到自己不對的地方,要仔細聆聽對方的話語。如果對方告訴你有哪些地方不對,先向他說“謝謝你告訴我”。然後試著想想,如果他有理,就謝謝他,因為他使你有改變的機會;如果他沒有理,也要謝謝他,因為他使你有自省的機會。

讓同事知道你對他的感激

不要以為同事之間有些事情不用說,記在心裏就行了。如果別人給你提供幫助,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感激需要技術嗎?不需要的,你所需要的是“用心”,有用心就夠了。

因為你的感激,同事會覺得自己被需要、被肯定、有影響力,因此你使他們更愛他們自己。同事會發覺和你在一起很快樂、很舒適,因此喜歡和你在一起。當你不在辦公室時,是誰幫你接電話?當你生病時,又是誰幫你處理事情?會議資料那麼多,是誰幫你複印的?當你在外奔波時,是誰幫你做內勤的支援工作?

其實感激很簡單,不一定非要請人吃飯才算感謝,有時一句真誠的謝謝,一個燦爛的微笑都可以把你的情感傳遞過去,你的微小舉動會在對方的心裏產生非常良好的感覺。

適當“讓利”,放眼將來

有些人處理不好與同事的關係,就是因為過於計較自己的利益,這樣時間長了難免惹起同事們的反感,而且還會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傷害了同事,最後使自己變得孤立。事實上,這些東西未必能帶給你多少好處,反而會弄得自己身心疲憊,還會失去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這裏就要更聰明一些。對那些細小的、不大影響自己前程的好處,多一些謙讓,比如單位裏分東西不夠時少分些,一些榮譽稱號多讓給即將退休的老同事等等,再比如與其他人共同分享一筆獎金或是一項殊榮等等。其實這些東西即便再多,也不會對自己的前途和生活有本質的幫助。那還不如索性豁達一些不去計較。這無疑會贏得人們的好感、增添你的人格魅力,還會帶來更多的“回報”。俗語所說的“吃小虧占大便宜”從一定程度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尊重別人的隱私

對於年齡、婚姻、家庭、個人喜好等私事,很多人都會有一種錯誤認識,他們一般覺得“問”才代表關懷,“不問”好像太不近人情。所以,有人認為同事間問這些問題是天經地義的,問得越詳細越好,而且還要順便提供經驗或給予訓誡。其實,這種做法是很不明智的,這已牽涉到辦公室人際關係隱私權的問題。問得太多,不但不會增進彼此的關係,反而還會讓同事對你心生嫌隙,破壞你們之間的情誼。

在表達對同事私事的關心時,要注意對方的表情,適可而止就好,不要窮追猛打,緊咬不放。而對於能自行處理情緒的同事,如果他不想談論自己的問題,你隻要拍拍他的肩,用動作表示關懷即可。

為了我們事業的成功,也為了我們能有一份快樂的心情,我們一定要掌握好這種辦公室智慧,一定要想辦法努力成為辦公室中最受歡迎的人。如果你天生就具有超強的人格魅力,那當然最好,如果沒有,那麼你可以按照以上的幾點慢慢要求自己,時間長了一定可以起到效果。我想天生具有超強人格魅力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就算是這樣,在一些細節上再次提升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江湖閱曆11:攻心為上——菜鳥要走進同事的內心

在職場中,同事之間的交往是最頻繁的。很多同事之間相互並不是很了解,關係也相當複雜,因此要想真正做到與同事和平相處也並不容易。但這個問題誰都沒有辦法回避,誰都不能脫離這個群體,而且都要無奈地涉足其中。所以,掌握與同事相處的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些技巧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善於把握好同事間心與心的距離,洞悉同事的心理活動,修煉一套“攻心術”,以便能妥善處理你們之間的關係。

身處職場的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與辦公室的人打交道,並且與之形成微妙的人際關係。因此,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既不能為了避免事端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去消極逃避;也不能憑著自己的個性,心血來潮,為所欲為。而是要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同事的心理,注重與他們之間心靈的溝通,以便在日後的工作中能夠長久地攜手共進友好相處。

其實,在工作中,與同事相處時,做到了解同事並不是件很難的事,因為大家各方麵條件差不多,有很多互相坦誠交往的機會。而且,平日裏朝夕相處,也很容易見到彼此的一些小舉動或癖好,其中隱藏著很多不同的性格或類型。

比如,兩桌的中間放著一部電話,電話鈴響了,接電話的必定是兩人當中的一個,另一個就不會主動去接電話。電話鈴響時,馬上中斷工作去接電話的是“外向型”;一邊工作一邊慢吞吞地接電話的是“自閉型”。

隻有對同事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明確掌握一個人的心理,才不會發生誤會對方的事情。了解了同事的性格,即使他對自己愛理不理,你也能在不動聲色之中掌握事情的發展。而且當你們之間發生矛盾時,你隻要按照其性格進行交涉很快就可以解決問題,因為你知道他最在乎什麼,所以很容易對症下藥。

思想往往指導著一個人的行動,一個人的言行一般都會反映他的心理活動,心裏想什麼往往都會在言行上體現出來。然而許多人的言行並不一致,我們很容易被他說的話欺騙,因此聽其言,必然要觀其行。一般而論,剛直的人,心裏所想的,就按照想的去幹,這種人的言行很容易了解。可是另外有些人,所說的和所做的卻是另外一碼事。麵對這種人,就要動動腦筋了,多考慮考慮,揣摩對方的真實意圖,不要輕易被他的表麵現象蒙蔽。

傳說古代有位將軍帶兵出征,大軍來到了一條大河的岸邊,河水翻騰滾滾,因為還沒有任何舟橋,軍隊無法過河。將軍在岸邊看到軍心渙散,士氣很低,急得團團轉,心情也是一團糟。於是就派一個人出去察看河水是不是封凍了,可此時剛剛9月,離上凍的日子還早呢。那個士兵跑到河邊一瞅,水麵上一點冰凍的跡象都沒有,於是跑回去稟報:“回將軍,河水沒有冰凍。”將軍聽了,勃然大怒,喝令:“拉下去,砍了!”結果,那個人馬上身首異處。將軍接著又派出一個人去河邊察看,那個人來到了河邊。河水仍然翻滾奔騰著,沒有半點封凍的跡象,那個人回來以後據實稟報:“回將軍,河水真的沒有凍冰的跡象。”於是第二個人也掉了腦袋。接著,將軍又命第三個人去查看。第三個人來到河邊看了看,河水依然奔騰著。於是他在心裏盤算著該怎樣對將軍回話。經過認真的分析後,他沒有據實稟告,而是撒謊道:“賀喜將軍,河水早已封凍,冰層竟然厚達幾尺,就像大地一樣堅固,大軍能夠渡河。”將軍聽了十分高興,笑著說:“給我重重賞他,傳令三軍,今天夜裏渡過冰河。”第三個人不僅保住了性命,並且還獲得了重賞。當天夜裏將軍率領大軍順利渡河。傳說是有神仙駕舟幫他們渡過了大河。

這個傳說的真實性沒有必要去評說,值得我們研究的是為什麼第三個人說了謊,反而免得一死呢?前兩個人全都據實稟告,然而卻遭到了殺身之禍。第三個人善於分析判斷,能夠隨機應變。他明白將軍叫他們去看河水是否冰凍,主要目的就是想穩定一下軍心,而絕不在於河水是否真的凍結。前兩個人,不善於分析判斷,不懂得揣摩將軍的心理活動,結果枉送了性命。

對待同事,要投其所好,揣摩他們的心思,摸清他們的脾氣,懂得取悅他們,這樣你就可以贏得大家的喜歡和信任。首先要找到同事獨特的心理特征。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個性,而且即便是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也會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因此,要想投同事所好,就必須迎合他們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不同的環境之下是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的,你隻要抓住其心理特征,投其所好,就一定會少一些麻煩,多一些順利。

其次是要從小處著手。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需要投其所好,但這並不是說要放棄原則,而是要從小事做起。在堅持立場的情況下,你可以盡可能說一些他們喜歡聽的話。比如說,上班的時候,如果你發現你的同事穿了一件新衣服,你就可以讚美她一下:“你的這雙鞋子真漂亮,和你的衣服配起來好極了,而且也顯得人很有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