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3 / 3)

物質文化形態

物質文化形態是居住文化的表層結構,也是居住文化的直觀呈現。建築的形式、色彩、材質,空間的開敞或封閉程度,植物的品種和搭配,甚至居住環境內的設施類型和人們對設施的使用方式等等,構成了居住文化中的物質文化景觀。創造空間的過程是人們表達自身價值觀、審美觀的過程,而閱讀空間的過程則是感受、分辨特定的文化形態的過程。江南的水鄉城市與北方的寒地城市,曆史悠久的古鎮和新興的工業新城,人們並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也能夠進行準確的判斷,原因就是物質空間所蘊涵的符號和信息已遠遠超出了其自身的固有的功能含義而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

1)新建居住環境中的多元文化

居住形態變遷的文化根源大體有兩種形式:一是在自身文化基礎上進行完善和創新;二是借助外來文化對原有形態進行改造或取代。外源性文化的強烈作用常常發生在人們對原先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形態產生懷疑和批判的時期,積累到一定的階段,便形成外來文化同既有文化形態整合而構成新的文化形態,或多種形態並存的多元化格局。上海獨特的“海派文化”以海納百川、兼收並蓄而著稱,胡適先生在上個世紀便提出應把“西方現代化的精華與中國自己的文化精華連接起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對自身曆史與特色的忽視。處於”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階段的中國當代城市,居住形態中缺乏文化的延續性,缺乏與物質文化形態關聯的意象性,是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值得深思的問題。

社會製度和經濟製度改革的不斷深化,使中國城市社會告別了以工人階級為主的社會結構,形成了腦體勞動、收入水平等方麵的差異。與此同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湧入上海的外來人口(包括外來務工人員、高級引進人才和海外駐滬人員等),形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生活方式的複雜居住形態格局。不同的居民群體對居住文化價值判斷的固有差異決定了居住空間的特色與風格必然走向多元。外來文化對城市原有的居住文化形態形成了衝擊,居民群體在對新的居住體驗躍躍欲試的同時呈現出文化價值觀的迅速分化,而城市則對多元的空間文化形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包容。“表麵上看,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城市風貌特色缺失的現象是因為短時間內城市的急劇擴張與社會的普遍城市化。進一步分析,本質的原因是現代化過程中的時空變異,導致原有的社會生活模式及其依托的時空關係逐步被解構與重構,時空關係的錯亂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模式、文化價值觀念以及城市的外在形態。”王紀武。人居環境地域文化論——以重慶、武漢、南京地區為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4041

居住形態是在特定地域中定居的人們經曆漫長的時間逐漸積累的,從文化景觀到曆史街區,從文物古跡到傳統民居,從傳統建材到居住風俗,大量顯性的和隱性的居住文化遺產是居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財富,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新中國成立之初,上海和其他中國城市一樣,摒棄了此前長期沿用的民居建造模式,采用“小區規劃”的原則建造模式化的集合住宅,對地方建築文化、居住傳統和建造技藝的延續有一定的破壞作用。而改革開放以後大規模舊城改造過程中的大拆大建,則將中心城區一片片富有傳統生活特色和濃鬱地方風情的民居街坊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體量龐大、造型誇張的現代化樓宇,進一步造成了地方居住文化的斷裂。

2003年,法國《費加羅》(Figaro)雜誌刊載了杜米內克(G.Domenach)的文章。作者寫道:中國的傳統文化令人迷惑——時而令人感覺難以維係,時而又似乎充滿活力。在法國,人們生活在中世紀或奧斯曼的古舊房屋裏,享受著現代化的設施和生活的便利,這一切看起來融洽而自然,並且毫無疑問地值得延續下去。法國人的文化自豪感不僅體現在對曆史文化遺產的關注與熱愛,更加體現在各種價值觀和審美情趣之間的彼此欣賞和尊重。而在今天的中國,人們似乎已經鮮有興趣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轉而追求異域的風情和生活方式,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十五”初期,上海市製定規劃發展“一城九鎮”,即鬆江新城安亭、浦江、高橋、朱家角、奉城、羅店、楓涇、周浦和堡鎮等9個中心鎮。先期的試點工作根據市府”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實現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建設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鎮“的指導方針,分別邀請德國、意大利、英國等國家的知名建築師捉刀,在上海市郊區先後建成了德國風格的安亭小鎮、英國風格的泰晤士小鎮和意大利風格的浦江鎮等,頗具”原汁原味”的特色風貌一時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好奇,堪稱是對海派文化的淺層次“誤讀”,以世界景觀遊樂園的姿態展現了這一時期城市集體的獵奇心態。

案例:安亭新鎮

根據上海市政府“一城九鎮”的郊區發展構想,安亭作為率先啟動的第一鎮,於2005年完成首期建設。由德國設計師阿爾伯特·施佩爾(AlbertSpeer)主持設計的安亭新鎮,根據規劃要求以德國特色風貌低密度生態型住宅為主,配以一定比例的聯體別墅和獨立別墅。圖7.10安亭新鎮總圖資料來源:徐潔,費淳璐,支文軍編。解讀安亭新鎮[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一期占地2.5km2,竣工建築麵積106萬m2,綜合容積率0.59。強烈的德國小鎮風格和現代生態技術的運用格外引人注目。

事實證明,以德國魏瑪為原型的規劃設計與上海的自然條件和文化傳統相去甚遠,圍合式的街坊產生了20%東西向的住宅,從銷售部門的調查結果看,潛在的購房者中隻有不足1/4的人不在乎東西朝向的住宅。建築缺乏遮陽設施,西曬問題嚴重,投入使用以後,在居民的強烈建議下開發商隻能為西向住戶的窗外增加了外遮陽設施。另外,建築開窗偏小,盡管有利於節能保溫,但影響夏季的通風;建築色彩大膽采用明黃、大紅,對豐富城市色彩具有一定意義,但對於夏季漫長、炎熱的上海則增加了酷熱的感覺,令人煩躁不安。盡管項目銷售廣告充斥各種媒體,上海人對安亭新鎮的關注並沒有迅速轉化為投資或遷居的實際行動,由於新鎮選址與老鎮區及汽車城之間存在不短的距離,導致居民入住率不高,而這直接導致相關商業服務、醫療、教育和公共交通等配套設施難以滿足要求和刺激進一步的入住。參考翁奕城。上海安亭新鎮規劃建設的經驗借鑒和問題思考[J]。

安亭新鎮居住環境

2006年前後,以安亭新鎮等為代表的首批示範新鎮在實踐中遭遇的問題日趨突出。其中比較集中的批評來自對保護地方居住文化、適應當時當地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以及政府主導、半市場化操作的房地產項目開發模式等的質疑。值得欣慰的是,自21世紀初,包括專家學者和普通市民在內的大眾開始嚴肅地考慮城市物質文化的內涵,地方文化重新得到廣泛的認識和尊重,對傳統居住文化的回歸隨即體現為住房市場的自覺選擇。

案例:朱家角鎮

2008年11月,上海青浦朱家角榮獲聯合國環境保護署人居環境最高獎項“國際花園城市”稱號,這一獎項有國際“綠色奧斯卡”之稱,朱家角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小城鎮(2萬~7.5萬人級)。此前不久,朱家角剛剛獲得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的中國第一個”宜居城市”。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朱家角一直將“傳承文化,延續民俗,保護生態,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的主題,圍繞古鎮的保護、老鎮的更新和新鎮的建設古鎮,指占地0.68km2,古街、古建、古橋集中的曆史保護區域;老鎮,指占地2.4km2,上世紀70年代以後陸續建成的較雜亂的區域;新鎮,指規劃建設的3.6km2新區。分別製定了相關規劃,嚴格控製開發範圍和強度。2001年,由台灣建築師李祖原擔任設計師的“上海曆史名鎮朱家角風貌景觀規劃設計”以”從世界看中國,從中國看世界“的雙向視角充分發掘了朱家角的曆史文化傳統,提出了以”中國文化的櫥窗”和“文化性人文旅遊”為兩大基石的整體發展戰略,並對中心區、住宅區、商業區提出了風貌控製要求,對街巷、庭院、廣場、河道等空間提出了規劃建議。隨後的兩年間,來自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地的設計團隊先後參與了古鎮保護和發展規劃,但保護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始終是工作的前提。根據專家建議,朱家角投資2億多元整治鎮區環境,拆除了巨幅廣告牌,修葺了“大隆醬園”、”淼趣樓“、”江南第一茶樓”及一批傳統手工作坊;複建開放了“課植園”;修複了席家宅、舒宅、柳亞子別墅等。

朱家角古鎮風貌

如今,朱家角作為“今中見古又古中見今”的上海遠郊小鎮已成為令上海人驕傲的“城市名片”,它同時是上海”一城九鎮“發展策略中最成功的一個案例,這與朱家角當年在九鎮中作為唯一一個”江南水鄉集鎮傳統特色試點城鎮”的定位不無關聯。

物質文化形態實際上是居民文化意識與審美傾向的外在表現,蘊涵著社會的文化意識和價值取向。當前的中國城市,空前的開放性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成為曆史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文化較力的舞台。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同、現代與傳統的規劃設計特點不同,不能強製采用某種風格,也不能強製杜絕某種風格。看待這個問題,首先要立足於特定地理、氣候和文化特征,尋找適合本地生活方式和審美傳統的立場;其次,應本著開放、包容的心態,接受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共存。總體來看,在居住空間形態的形式和特色上,應把握如下三個原則:①尊重地域文化傳統,重視心理的認同感和地域的識別性,保護好地方的文化價值;②學習、吸納外來文化和技術,有機地融入本地的文化傳統和時代的發展,推動居住文化的進步;③鼓勵和引導主流建築文化和城市特色,為居民營造具有識別性和認同感的地方風格。

物質文化形態的多元嚐試和回歸,證明了文化延續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吳良鏞先生將這一過程和現象定義為“文化自覺意識”,指城市決策者和市民所必須具備的在知識經濟時代創建文化城市的自覺意識,要求城市的發展不僅關注城市的物質生產、經濟積累和數量上的增長,更要關注文化的發展,關心人的成長。“在全球化進程中,在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創作全球優秀文化的同時,對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種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尊的態度,文化自強的精神”。吳良鏞。論中國建築文化研究與創造的曆史任務[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