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常生活中的偏好
如果說風水學說側重於居住與環境、氣候、地理等外部條件的關聯,那麼日常生活中的偏好則更多地表現為內部的居住文化心理。它通過主體的居住活動,賦予居住形態顯著的繼承性和多樣性。
(1)習慣偏好——“萬國旗”“萬國旗”是上海人對懸掛、晾曬在室外的衣物用品的戲稱,取其五顏六色、隨風招展之意。
筆者在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原理》教學中常對學生講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幾年前一個法國朋友因工作原因遷居上海,居住在靜安區一幢20世紀90年代建成的外銷高層公寓裏。家裏請的保姆是一位上海當地的下崗女工,每次洗涮完畢便將衣服、床單一並掛到窗外。公寓並沒有陽台,窗外也沒有固定的晾衣設施,對保姆“鍥而不舍”地向窗外懸掛和固定衣物,法國朋友既吃驚又擔憂。對他而言,在室外晾曬衣物既不安全又不衛生,更何況一些比較私人的物品在窗外迎風招展實在不雅。“為什麼不晾在自己的衛生間裏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無獨有偶,上世紀末上海浦東世紀大道世紀大道是上世紀90年代浦東新區開發初期製定的陸家嘴地區城市設計中的新建的地標性大道,從東方明珠至浦東世紀公園全長約5.5公裏,寬100米。西起東方明珠,東至浦東新區行政文化中心,斜穿整個陸家嘴商務區,直指黃浦江對岸的浦西行政中心。初步建成時,為了美化街景,有關部門曾要求辟建過程中穿越的嶗山、梅園等新村居民收起懸掛在窗外的“萬國旗”,“房間那麼小,我們洗曬的衣物還能掛在哪裏呢”——在居民們的堅持下,最終由相關部門統一為住戶更換了伸縮式晾衣架,衣物還是掛在窗外,但看上去整齊了許多。
上海的潮濕氣候和陰霾天氣使居民對陽光和通風格外重視,衣物、被褥放在陽光下曝曬以驅潮殺菌已經成為每個上海人的生活常識。同時,擁擠狹窄的居住空間迫使人們向外尋求可供使用的空間,絕不情願滴落的水珠落在自家的地板上。生活習俗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理解這一點,人們便不會對著上海人家窗口的“萬國旗”瞠目結舌,而更樂於轉向思考如何在滿足洗曬需要的前提下為“整潔”和”雅觀”尋找一條可行的出路。
城市的居住形態是曆經漫長的發展逐漸完善和成熟起來的,在生活方式、行為心理和功能組織等方麵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具有顯著的因應關係,並以“民俗特色”的形式被人認知。風格與偏好對於當地居民來說,是父輩流傳下來的經驗或儀式,其中蘊涵著與自然或社會環境溝通的智慧;對於外來的觀察者和來訪者,則意味著區別於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
(a)傳統街區的“萬國旗”(b)工人新村的“萬國旗”上海人習以為常的”萬國旗“(2)區位偏好——”上隻角”和“下隻角”
上海開埠以後長期存在的外國租界上海租界: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上海成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1845年11月29日《上海土地章程》正式確定了第一塊租界的範圍,計830畝(約55.3hm2)。英、美、法等各國在租界內陸續成立工部局、公董局等部門,負責租界範圍內包括道路、煤氣、自來水、供電和電話等在內的市政建設。1899年美英租界正式更名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範圍擴展到33503畝(約2233.3hm2);1914年法租界擴展至15150畝(約1009.6hm2)。1941年12月日軍占領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國向中國政府交還租界。及其奉行的不同的經濟與城市管理製度,使租界與華界不僅在空間地域上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在居住空間形態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租界內的住房以裏弄為主,兼具相當數量的花園洋房和高級公寓現主要分布於上海中心城區的靜安、盧灣、長寧和徐彙等地區。華界則被租界分割為南市、閘北、楊樹浦、浦東、滬西等較分散的區域,20世紀初上海的公共租界與法租界。
總體居住環境質量較租界遜色,居住密度也較大。長期存在的地區間居民經濟與社會地位的差別,導致居住空間形態出現了“上隻角”和“下隻角”的區位差異。高收入階層大量聚居的高級居住街區主要分布於租界西側,俗稱”上隻角“。包括衡山路、華山路之間及靜安區、盧灣區北部的裏弄、洋房、公寓,以及隨著租界擴張而逐漸發展至虹橋路一帶的花園住宅區。低收入階層則主要聚居於周家橋至外白渡橋之間的蘇州河北岸、滬寧鐵路與中山北路之間、徐家彙路以南與中山北路以北地區、楊樹浦等地區的棚戶簡屋,俗稱”下隻角”。這些地區聚集著各地流入上海的農民、體力勞動者等社會地位低下的居住人群,以籍貫或職業相近而自發擇地聚居。由於缺乏基本的市政設施,當年的“下隻角”居住環境大多十分惡劣。
原租界內的新式裏弄老城廂裏的棚戶區在計劃經濟時期,“上隻角”和“下隻角”的居民在社會經濟地位、居住條件等方麵存在的差異,由於實行住房統一配給製而大為削弱,但總體上仍存在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風格上延續的差別。隨著20世紀90年代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推進,上海的高檔住房開發總體上呈現向西部聚集的趨勢,這一演變特征與曆史上的”上隻角“之說存在明顯的空間呼應。相對應地,原來被稱為”下隻角”的區域在城市更新和開發的過程中競爭力明顯較弱,開發項目以中檔或中低檔住宅為主。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麵說明“上隻角”與“下隻角”的地域差異在經曆了30餘年福利製住房建設與分配後,對上海城市結構的影響及對居民的心理暗示作用仍然不可小覷。”上隻角“作為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優雅的街道、異國情調的花園洋房、名人和奇事聚集的”十裏洋場”,使人們以領會並善於融入這種“腔調”為榮。直到今天,相當多的上海人這裏所說的“上海人”不僅指耳濡目染上海曆史文化的本地人,還包括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逐漸壯大的外來人口,即所謂“新上海人”。後者從某種程度上表現出更強烈的文化趨同心理,以獲得在這個移民城市中的身份認可。寧願選擇以高昂的日常支出居住在上隻角,或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或為了讓子女接受所謂”上流社會”的教育和熏陶。這一現象表明:①“上隻角”和“下隻角”被賦予了價值的象征和聯想。對區位的偏好取代了房價、交通等成本性因素。②”上隻角“和”下隻角”的差異作為典型的居住文化現象,折射出持續而強大的文化影響。盡管經曆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上隻角”和“下隻角”在居住心理層麵的差異暗示並未因此消失,反而借助市場的力量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a)“上隻角”地區的花園裏弄(b)“下隻角”地區的破舊民居
上海傳統的“上隻角”和“下隻角”(3)認同偏好——四川北路改造
2005年,上海市虹口區對長達3.7km的四川北路商業街進行了改造。陸續開通的軌道交通東寶興路、四川北路站點和由福德商務中心、東寶百貨、嘉傑國際廣場、凱潤金城等構成的成熟商圈,使中段(海寧路至海倫西路)日益繁華。周邊漸次投入使用的瑞虹新城、國際明佳城、愛家豪庭、溧陽華府等中、高檔商品房與部分尚存的舊式裏弄街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下三個訪談案例均發生在四川北路改造以後的相同路段,大相徑庭的結論反映了認同偏好是如何影響人們對演化中的居住形態的價值評判的。
案例:四川北路居民訪談1——改造得像個殯儀館
第一位隨機接受訪談的對象,男,54歲,在四川北路舊式裏弄中生活了30餘年,目前靠在附近住宅區替人擦洗排油煙機賺取生活費。對於四川路改造的評價是:“四川北路改造得像個殯儀館,原來的人氣一點都沒有了。我們普通老百姓,原來在這條路上就可以找到吃穿住行的一切需要,但現在呢什麼都找不到!那些大商場一個個冷冰冰的,裏麵一件衣服都上千元。我們普通老百姓一個月才掙1000多元。那些吃飯的館子,好一點的也上千!原來我們能光顧的地方現在都找不到了,不僅這裏找不到,整個上海也找不到!但我們有什麼辦法,改造是國家要改造的,改造完了還是給老百姓用的麼”王昱。居住街區的內向性與外向性:[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事實上,對這一片區域熟悉的人都知道,改造後的四川北路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商場店鋪的經營十分紅火。四川北路原本在上海的幾條著名商業街中以價廉物美、消費便捷的低價特點著稱,但經過多次改造後,商鋪價格提升,大量高檔品牌進入,四川北路已不再是昔日小商販雲集的平民商業街了。為了與上海其他幾條主要商業街競爭,虹口區四川北路開發辦人士認為:“以前四川北路引進的開發商規模都不大,現在要引進一些資質高、有實力的開發商,如中信泰富等。”但對於生活在這片繁榮背後裏弄街區裏的低收入者來說,拓寬改造後的四川北路商業街卻“冷冰冰的”,再也沒有了生氣。
案例:四川北路居民訪談2——要回到原先的生活,肯定不習慣了
第二位接受訪談的對象,女,43歲,原先居住於四川北路裏弄,原地拆遷後搬回離原址不遠的一處高層住宅區。她的看法與前者不同,改造以後“當然比以前好。房子寬敞了,還有停車的地方,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也懷念原先的裏弄關係,鄰居互相都認識的。現在這裏的鄰居,5年了,基本上一個都不認識。但懷念歸懷念,如果要回到原先的生活,肯定不習慣了”。
案例:四川北路居民訪談3——住不起你就搬走
第三位接受訪談的中年男士,在附近一家房產中介公司供職,他的回答很是幹脆:“貴嘛,住不起你就搬走,搬到你住得起的地方。這個我覺得很正常。商業社會就是這樣——你有能力,你住;你沒能力,那就被淘汰!住房子也是一個道理。”訪談筆錄資料來自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學生社會調查,所引用的案例是從幾百份樣本中選取的。
四川北路沿線地區改建規劃總平麵圖資料來源: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9
(a)四川北路商業街(b)商業街背後的裏弄街坊改造後的四川北路中段同樣的四川北路改造,不同的聲音代表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評判。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Rapoport,2004)的觀點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看似自相矛盾的現象。在《文化特性與建築設計》中,他使用“過濾”(Filters)這個社會學和經濟領域中常見的概念來解釋類似的情況。他認為,“過濾”是文化的濡化(enculturation)與涵化(acculturation)的過程。文化的差異影響人們對環境的感知和評價。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引發了不同的係統選擇,不同的文化認同因此生成。對不同秩序的偏愛決定了即便針對同一居住環境,有些人感覺如魚得水,另一些人卻可能認為混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