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在長期居住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空間含義、價值心理和聚居模式,它凝結於空間、時間和思想意識之中,通過日常生活、集體記憶和社會製度等途徑加以呈現,並得以傳承。居住文化浸潤於居住生活之中,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此息息相關,以至於人們反而不會像關注住房價格、社區服務等一樣對它給予格外的關注。人們時時刻刻感受著它、塑造著它或被它所塑造,但卻並不擅長描述它。丁俊清在《中國居住文化》一書中用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來闡述居住文化與居民的關係:距離越近的因素影響就越大,但越是要了解貼近自己的東西,反而越顯得不容易。愛因斯坦對這類現象的認識是:“一個概念越是普通它越是頻繁地進入我們的思維之中它同感受經驗的關係越接近我們要了解它的意義也就越困難。”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的特性來大致掌握居住文化的形態:①地域性。居住文化與特定的地理、氣候和自然條件緊密相關,在長期的發展和演化過程中,各種特定的條件限製或促進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風俗習慣和居住心理。②人本性。居住文化是人類的文化,以人的行為、活動和需要為核心,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居住風俗和價值評判。在特定文化觀念基礎上產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居住形態演變的原動力。以人為本的居住文化,是居住形態主體性的具體反映。③社會性。居住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文化的發展與演變,不僅受到相應科學技術水平的製約,還帶有鮮明的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的烙印。居住文化的實際影響已遠遠超出日常生活的範疇,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導因素。它不僅是居住形態生成、演變的基礎,也通過社會、經濟等綜合形式得到體現。
基於上述特性而形成的居住文化具有鮮明的繼承性和延續性。任何居住文化都是在特定地域上通過居住實踐不斷選擇和取舍的結果,成熟、自信的民族都很重視具有自身特色的居住文化傳統,並積極繼承其中的優秀成分。離開繼承就談不到發展和創新,而繼承的過程也必須適應時代、環境的發展而推陳出新,以免走向沒落。相對於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文化形態的結構演進更為緩慢。任何時期的文化形態都與其前一曆史時期的文化形態存在顯著的關聯,在繼承既有模式與習慣的基礎上根據新的要求加以修整、補充和發展,並增添新的內容。正是由於這種繼承性和延續性,居住形態,乃至社會意識才能夠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可以追溯的曆史線索。中國人津津樂道的“葉落歸根”,就是居住文化意義上的回歸。
文化形態的繼承性和延續性同時決定了其演進過程的艱巨性。居住的傳統、風俗、習慣,包括禁忌等,是麵對特定地理、自然環境而積累的“智慧”,滲透在社會和日常生活之中而得以代代相傳。曆史沉澱下來的文化偏好和具有共識的價值觀,一方麵反映著情感和心理的共同需要,有利於維係社會(社區)的穩定和凝聚力;另一方麵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因循守舊的惰性,缺乏對環境刺激的及時反應,成為發展和進步過程中的阻礙。奧格本(W.F.Orburn,1923)在《社會變遷》一書中曾經用“文化墮距”(Culturallag)一詞概括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文化集叢中的一部分落後於其他部分而出現的呆滯現象,以及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適應性變化在變遷速度上發生的時差。
居住的文化形態必須放在曆史和社會環境中去認識,不同的曆史傳統、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等,造就了居住文化形態的差異性。談起風格迥異的中國江南水鄉和歐洲中世紀小鎮,大多數人都會在腦海裏立即形成愉快而清晰的畫麵,並迅速產生情感、意境上的聯想;然而比較上海和東京的CBD地區,卻很難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可供分辨的空間記憶。當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特色流失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以至於是否能夠重新喚醒居住形態的地域特色似乎也並不那麼令人肯定。英國社會學家費瑟斯通(M.Featherstone,1993)指出:理解文化形成的過程不能局限於民族、國家內部力量之間的關係,而必須兼顧各種外部的力量。基於民族國家的獨立性,文化的發展會因受到權力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不平衡的結構,但特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總是朝著有利於民族統一性和文化一致性的方向發展的FeatherstoneM.MappingtheFutures:LocalCultureGlobalChange.London:Routledge1993:173。
社會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引起居住文化的轉型,並以“文化力”的形式直接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居住格局。從目前中國城市的實際情況來看,居住文化在社會轉型期所麵對的困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首先,新舊文化並存、衝突,居住形態在多元外力的影響下,必須通過係統自組織機製構建新的價值體係和評判機製。這一過程作用於日常生活和居住環境,使後者表現出整體文化價值認同度較低和一定程度的“媚外”心理,“貪大求洋“是很多中國城市住房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其次,隨著社會”異質性群體”的產生,城市“亞文化”群體增多,個性化、小眾化的價值觀和行為心理日益凸顯,這不僅導致精神和物質領域的群體差異越來越明顯,甚至造成社會、經濟、文化等綜合領域內的多重錯位,進而成為影響社會整體良性發展的阻礙。與此同時,社會階層分化過程中滋生的浮躁、功利的心態,也可能通過集體行為轉化為社會意識失範、公德意識喪失和居住文化的斷裂。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柯亨(A.L.Kroeber&ClydKluckhohn1952)從符號—文化學角度出發,認為文化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它通過符號的運用使人們習得及傳授,並構成人類社會的顯著成就,包括體現於人工環境中的成就。長期積累形成的傳統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既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果,也可能成為限製人類進一步實踐探索的因素。“文化力”究竟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動力,還是阻滯其健康發展的障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待文化的認識和態度。
居住文化的形態結構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認為,文化以三種形式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第一,主觀的狀態,以“精神”或“偏好”的形式存在;第二,客觀的狀態,以物質化的形式顯現並留存;第三,體製的狀態,以社會共同遵守的規範形式被認知,並作為文化自身延續的守護者[美]戴維·斯沃茨;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參考布爾迪厄的觀點,對居住文化形態結構的認識,可以從精神文化形態、物質文化形態和製度文化形態三個方麵加以考察。
精神文化形態
精神文化形態是居住文化的深層結構,是根植於長期的居住實踐與意識活動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它們構成了居住形態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現實生活中,精神文化形態呈現為與居住有關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心理,包括傳統、習俗、道德、禁忌等。居住形態通過這些要素得以延續,反過來,人們也是通過對上述要素進行重組、創造和反思來推動居住形態的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居住主體的價值取向決定了人們對物質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評價標準和切身感受,並進一步轉化為擇居、交往和追求更符合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具體行動。
城市居住形態演進過程中的文化取向具有這樣的傾向:它被認為是比人的“存在”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表達了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對生存狀態的提升[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紅譯。後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後果[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12。居住文化的價值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可以表現為象征、傳統、崇拜、厭棄等多種空間感知,某種帶有感情色彩的價值觀一旦建立,往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根深蒂固。
1)傳統的居住文化
中國傳統民居所孕育的燦爛居住文化具有的強烈藝術感染力。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樓、陝西的窯洞、青藏高原的帳篷,以及西南山地少數民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瓦房等,豐富多彩的空間形式和相應的民俗習慣彙成了浩瀚的居住文化海洋。從遠古時期起,人們就意識到居住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形成的風水學說已具備相當完整的關於理想居住模式的理論和實踐體係。風水一詞出自《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中國傳統的哲學和倫理學觀念是風水學說的指導思想。《黃帝宅經》有雲”宅者,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順之則亨,逆之則否”,揭示了風水學說所浸透的天人合一與陰陽平衡的哲學觀和長幼有序的倫理觀。
風水別名堪輿。堪,是堪天道,勘察天空日月星辰的方位和運動;輿,是輿地道,遵守大地和環境的自然法則。按照聚氣和陰陽平衡的觀點,傳統風水觀念呈現的理想聚居模式
選址和布局講究負陰抱陽,選山之南水之北。突出中軸線,力求前後平衡,左右協調。不平衡的地方以植樹、引水、建塔等措施補正。理想的居住模式是:“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瀉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仔細觀察北京的紫禁城、西安的古城和蘇州園林中的房屋布局、庭院組織,乃至室內的家具布置,風水堪輿的玄機隨處可見。
計劃經濟體製下集中興建和統一分配的模式使個人對選址和住房失去了選擇的權力,風水之說幾近滅絕。唯房地產市場恢複以來,風水才重又回到人們的視野之中。在上海,風水說於上世紀90年代由香港和台灣移民重新帶入。至21世紀以後,為數不少的住房開發,前期都聘請“風水師”對樓盤選址、基地布局,甚至建築的朝向、造型、室內布置等加以指點,認為通過迎氣、納氣、聚氣等手段,引導和順應人與環境的關係,有利於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市場昌盛。以港台人士為主的一批“風水師”在房地產市場內已儼然成為一股勢力,他們隨身攜帶羅盤,所到之處總會熱衷於評說一番。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有學者認為風水根植於封建迷信,是阻礙科學技術發展和現代化的消極力量。也有專家和學者站在認同“風水”科學性的陣營,認為風水是研究大自然對人類作用的精深學問,是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與地理學、生態學、環境學在內涵上有共通之處。近年來,住房市場上甚至出現了自稱“風水設計”的服務行業。科學也好,迷信也罷,風水作為典型的精神文化形態對居住的影響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據了解,歐美很多著名學者也紛紛開始研究中國的風水學說,一些專門研究東方文化的高等學校甚至已經開設了研究風水的課程。據說日本人擬將”風水”作為日本文化申報為世界遺產,上海生活美學學會會長張良仁認為,倡導天人合一等內容的風水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理當由中國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國內一些專家堅決反對,認為風水學說中有相當的成分純屬迷信糟粕,申遺將導致惡劣的影響,而有關部門的態度則相當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