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3 / 3)

作為研究住房區位的重要理論,過濾論和互換論對我國城市住房市場的研究無疑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中國城市的住房市場具有較強的自身特色,結合市場運行的社會綜合條件和發展階段,其住房區位演化的實際情況要比上述理論模型複雜得多。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事實上還處於對演化過程的觀察和分析階段,側重於對係統變化進程中關鍵要素的辨識,以及對係統演化機製的推斷。就住房市場自身而言,從土地和住房的價格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概括地了解一座城市的居住區位形態。

價格與區位

經濟視野中的居住空間格局取決於土地價格差異造成的區位競爭。在假設為單中心的城市空間裏,土地和住房的價格大多隨著與城市中心的距離增加而減少。這種變化與區位對應的便利性直接相關。越接近城市中心,各種便利條件越集中,土地的價格也就越高。根據國土資源部2004年對全國12個城市的調查結果,地價因素在住房價格中所占的比例約為23%。如果假設住房的單位售價與地價之間普遍存在一定比例的正相關關係,那麼顯然越接近城市中心,單位住房麵積的開發利潤就越高。相應地會產生以下幾種空間分布的結果:

(1)城市中心區,單位住房麵積的開發利潤高,住房價格也相對較高。較高的房價限製了需求的群體,隻有較高收入的居民才有能力購買這些價格昂貴的住房。因此,中心城區的新建住房以中高檔為主,越接近城市中心價格越高,從而出現“紳士化”趨向。居住空間的價格梯度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中事實上就是社會階層的過濾過程。

(2)城市邊緣區,單位住房麵積的開發利潤適中,房價也比較適中,需求群體擴大,這符合目前中國城市社會以普通工薪階層為主的社會結構。由於單位住房麵積的銷售利潤低於城市中心區,為了取得更高的利潤總額,邊緣區的住房開發規模通常較大,通過較大的銷售麵積總量達到較高贏利的目的。

(3)城市郊區,單位住房麵積的開發利潤低,區位條件也居劣勢。為了實現較高的開發利潤總額,同時也為了形成規模經濟,以節約非地價成本,郊區住房開發通常以“大盤”形式出現,用地動輒幾個平方公裏,形成所謂“板塊效應”。與此同時,為了吸引居民遷往郊區,新建住宅區也不得不通過采用類似”造城運動“的形式進行內部功能的自我完善,以彌補郊區生活服務的”先天不足”。

實際的情況在上述規律基礎上還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如自然因素、政策因素、交通因素和設施因素等。譬如上海中心城區的裏弄住宅區,自身缺乏維修,環境擁擠,設施簡陋,其價格卻因城市舊城更新過程中周邊環境的改善而不斷增值,增值的空間來自土地價格的上漲。這種在向心距離、基礎設施、交通服務、大型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出現的城市居住空間局部價格差異構成了住房的價格梯度。

居住空間的價格梯度常常比其他用途的城市空間具有更複雜的表現,主要原因是城市居住形態的演化處於空間、經濟、社會和文化心理等多重外力所形成的綜合的“場”的作用之下,比商業、交通、綠地等其他城市功能的價值判斷要複雜得多。盡管如此,價格梯度所具有的兩種空間效應還是相當明顯的:第一種是中心效應,空間表現為同心圓式的圈層結構;第二種是廊道效應,空間表現為發展軸帶動的帶狀結構。一個具有多個城市中心和副中心的城市,住房價格梯度的中心效應和廊道效應反複疊加,在環境因素和居住文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就會導致居住形態的不均衡和複雜化。

在城市範圍內,如果土地的某種使用功能所產生的效益低於另外一種,其用途便會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向更高的那種方式轉化,這也是城市中心舊城改造過程中出現商業化趨勢的主要原因。城市中不同區位地價的差異投射在房價的空間分布上,直接表現為住宅區本身的價值和居民的經濟能力的異化,因應著居住形態空間的分異。

在大規模新城建設和舊區改造持續快速發展的背景下,21世紀的上海,明顯占據主導地位的商品房供給模式及其產品結構的空間分布特點,使“房價”成為城市居住空間形態的主導因素之一。根據2009年4月上海商品房成交價格,運用Mapinfo圖形分析功能,2009年上海各區(不含崇明縣)商品住房價格分布。各區價格呈明顯階梯狀分布。浦西中心城區最高(22354元/m2),浦東新區和閔行區次之(18399元/m2和12953元/m2)屬於第一層次,均價超過1萬元。浦東新區整體房價存在的差異較大,陸家嘴地區的高檔住宅對均價有顯著拉動作用。閔行是近郊較早發展的區域,地鐵1號線的率先通車、上海南站的建成,以及與虹橋地區密切的關係等使其成為中心城區以外唯一進入價格第一層次的區域。寶山、嘉定、鬆江和青浦等屬於第二層次,均價在8000~10000元/m2。其中寶山、嘉定、鬆江三區與市區直接接壤;而青浦區雖然距離較遠,卻因位於滬寧發展軸上和優越的自然條件而贏得了較好的發展機遇。遠郊金山、奉賢、南彙等區,盡管有部分高級別墅區的拉動,但總體均價水平隻能屬於第三層次,均價基本在4000~5000元/m2。

價格的分區呈現距離遞減規律,隨著距中心城區的距離增加而逐漸降低。宋小冬等(2004)利用地理信息係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簡稱GIS)對上海城市住房價格空間的分析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單中心圈層式空間價格格局。研究表明,上海市住房單位價格在總體上表現出明顯的單中心分布趨勢,價格由單一中心向外呈現圈層式遞減。與單價相似,住房的總價也呈單中心分布,但高低總價之間存在一定穿插,圈層式價格遞減的規律不如單價分布規律明顯劉鉞。基於GIS的城市住宅價格空間分異研究:[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