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空間變遷的結構特征
商品經濟的逐步確立和完善,使低水平的均質社會空間結構受到衝擊,社會階層的分化打破了原來均質的城市居住形態。而居住形態的異化不僅在居住空間上表現為居住條件與環境質量的差異,也因此引發了服務設施、開發強度和土地價格的連鎖反應,進而醞釀著新的社會空間格局。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社會空間的變遷具有以下四個結構性特征。
1)圈層式蔓延
上海中心城區的麵積從1949年的82km2到1958年的172km2再從1986年的260km2到2009年的600km2,迅速擴張的過程與居住人口和住房竣工量的增長有著密切的關係。20世紀90年代的大規模舊區更新開始以前,中心城區在社區類型上由核心向外圍依次是傳統社區單位社區商品房社區,類似的特征隨著舊區更新與開發有所弱化,但在住房類型和空間特征上仍然具有十分明顯的“年輪式”圈層特征。
根據2001年國務院批準的《上海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中心城區被內、中、外環線依次劃分為內環以內、內中環之間、中外環之間和外環以外4個區域,住房開發的區位和時序由內向外推進的特征既符合市政建設服務規律,也適應人口向外疏散過程中的心理適應路徑,環線成為住房價格分區的標識,新的“年輪”圈層繼續向外圍蔓延。不同的是,“九五”(1996—2000年)以來,這一過程發展得非常迅速,並且結合舊城更新出現了居住人口的圈層式”過濾“特征。坊間有句戲言道:”內環以內的說英語,中環以內的說普通話,外環以內的說上海話。”大致描述的就是城市更新與擴張過程所對應的社會空間的圈層式重構。
2)軸線式帶動
城市軌道交通的建成使用、河流沿岸的空間整治和對外交通幹道的開辟等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為影響城市居住形態的重要因子。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優越的景觀環境引導著地產的優先發展方向,沿線區域相對於同等圈層的其他地區更具價格競爭力。然而同樣的線形發展,不同類型的“軸線”對社會空間結構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依賴軌道交通的人群以中低收入者為主,軌道交通服務的末端往往帶動大片縱深腹地。如軌道一號線帶動了閔行,二號線帶動了浦東,三號線帶動了江灣和石龍地區……而蘇州河和黃浦江作為稀缺的自然景觀資源,環境的優越性無法複製,濱水而居成為財富的較力場,高昂的房價使普通居民望而卻步。但濱水空間所帶動的城市腹地往往十分有限,高檔住宅和大型文化、商業設施與河流毗鄰呈帶形分布,往往與一街之隔的舊區環境及其中的生活狀態形成鮮明對比。城市主要對外交通道路的開辟對使用私車交通的富裕人群影響更為明顯,沿線以“順藤結瓜”的模式帶動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城鎮的發展。上海西部A9公路在延伸過程中先後對趙巷、青浦新城和朱家角所產生的影響就是典型的例子。
3)多核心並進
上海的曆次城市總體規劃都強調“多核心”的發展模式。根據2001年的《上海城市總體規劃》,除人民廣場行政中心和外灘—陸家嘴核心商務區兩個市級中心外,徐家彙、五角場、真如和花木地區在規劃中分別被確定為服務上海不同分區的四個城市副中心。
上海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兩個市級中心和四個副中心
目前,四個副中心之中以徐家彙發展基礎最好、速度最快,其他三個副中心也逐漸開始發揮輻射效應。從城市居住形態的社會空間結構來看,副中心成為城市圈層式蔓延過程中的發展極點,與同圈層帶上的其他地區相比,彙集了更具經濟和社會優越感的人群。
徐家彙城市副中心今昔資料來源:徐喜先,徐建榮。百變上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4)嵌入式激活
如果說以上三個特征都具有比較明顯的政策驅動色彩的話,那麼“嵌入式激活”的模式則更具有經濟規律的特征和社會空間自組織的含義。盧灣區太平橋地區,1996年實施舊城更新以前曾是上海舊式裏弄集中的地區,建築陳舊、設施不全、綠地嚴重缺乏。繼2001年“新天地”開發獲得成功以來,周邊地區房價一路上升,成為中心城區的頂級豪宅聚集區。2002年,“翠湖天地“一期銷售伊始,售價便達到1.7萬~2.5萬元/m2,到2009年”翠湖天地”三期麵市,每平方米價格已達5萬元。同屬太平橋地區的“華府天地”更是在2007年報出了7000美元/m2的價格。與奢華的生活方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太平橋地區尚存的大片傳統裏弄,那裏仍然有7萬多居民擁擠在建造於上世紀20~30年代的舊式裏弄裏。“新天地”模式盡管從延續曆史肌理和社會脈絡的角度招致部分學者的批評,但作為一次調整社會空間結構、激活區域文化價值的嚐試,無疑頗具樣本意義和研究價值。
(a)華府天地(b)太平橋地區的傳統街坊太平橋地區的豪宅和裏弄
城市居住形態的社會組織結構社會組織結構通常是指社會內部諸要素相對穩定的聯係方式李延明。在曆史的序列中——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探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0。人類聚居形態中,不同的居民群體之間,以及組成特定群體的個體要素之間不斷相互作用,在競爭與共生的係統環境中形成相對穩定的關係。一個有機係統的運行狀態取決於該係統組織結構的質量,“社區”是聯結人與社會的中間層麵,也是城市居住形態社會組織結構的直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