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章(2 / 3)

次敘同者。餘文如前自更和會。楞伽所說二種闡提。初是斷善根具邪見者。後是菩薩具大悲者。初者有入涅槃之時。後必不爾。以眾生界無盡時故。無性有情不成佛故。大慈菩薩無成佛期。然第五性合有三種。一名一闡底迦。二名阿闡底迦。三名阿顛底迦。一闡底迦是樂欲義。樂生死故。阿闡底迦是不樂欲義。不樂涅槃故。此二通不斷善根人。不信.愚癡所覆蔽故。亦通大悲菩薩。大智大悲所熏習故。阿顛底迦名為畢竟。畢竟無涅槃性故。此無性人亦得前二名也。前二久久當會成佛。後必不成。楞伽但說具前二名有性闡提。莊嚴通說有性.無性二種闡提。瑜伽.楞伽二種斷善果必當成。因現未成斷善根故。楞伽大悲因現定成果必不成。以眾生界無盡時故。無種性者現.當畢竟二俱不成 合經及論闡提有三。一斷善根。二大悲。三無性。起現行性有因有果。由此三人及前四性四句分別。一因成果不成。謂大悲闡提。二果成因不成。謂有性斷善闡提。三因果俱不成。謂無性闡提.二乘定性。四因果俱成。謂大智增上.不斷善根而成佛者 總而言之。涅槃據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說有一。攝論據有性利鈍根。以明但分上下。善戒經依有.無類別。說有.無二性。又涅槃依有性利鈍以分二。無性為一。故病分三。法華化不定不別分別。總相說三。般若說請問入道。說有性非無性。勝鬘喻負四類擔隱不定性。以通從別不超三類故。楞伽依有性以辨當成不成。雖說有五不說無性。莊嚴論中具別分別因果之性俱不現行。第五離二不說大悲。瑜伽總談生類性之有無。雖陳五種第五之中不說大悲及斷善者 大乘有性眾所共許。定性二乘及無性者人所不悉。如瑜伽六十七決擇中說 問何故楞伽不說無性。瑜伽不說大悲闡提 答教所被機時眾別故。楞伽為顯大悲菩薩是第五性。五種種姓皆談有故。遂隱五中無性不論。瑜伽據理五性類別。縱斷善者入前性中。據用雖無種體有故。大悲.斷善則是第一或第四中。但說無性為第五中。所以不說大悲菩薩。決擇六十七。有五難無性有情一說無疑起難。二有情無根難。三諸界平轉難。四應具諸界難。五無應轉有難 答即有六。一教.理並違答。二假設非例答。三非喻乖理答。四平喻無別答。五背法不齊答。六縱轉不成答 謂有難言。雲何而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耶。應詰彼言。諸有情類種種界性.無量界性.下劣界性.勝妙界性為有.為無。若言有者無有畢竟無涅槃法者不應道理 此亦違理。則唯識雲有性法爾。無此不然 若言無者經言諸有情類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不應道理。此亦違經。無性即是下劣界攝。複有難言。有情雖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而言無有無根有情。如是無涅槃法何故不爾。或應許有無根有情。應詰彼言。諸無根者為是有情。為非有情。若是有情外無根物應是有情。假設為難。非他所許 若非有情。而言何不許有無根有情者不應道理。性非無根何得例難。複有難言。如作刹帝利已後作婆羅門.吠舍.戍達羅。如是乃至作那落迦已。或乃至作天。如是何故不作無涅槃法已。或時後作有般涅槃法耶。應詰彼言。諸類相轉為有一切界。為獨有一耶。若有一切喻不相似。彼無一切故為非喻。若獨有一。先是刹帝利等。乃是轉為餘類不應道理。乖正理故。複有難言。如刹帝利等具一切界。如是無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應詰彼言。有界.無界為互相違為不爾耶。若互相違。而言無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不應道理。互相違故。若不相違。則此有情是無。亦有般涅槃法不應正理。無別體故。複有難言。現見一地。於一時間無金種性。或時則有。乃至一時無鹽種性。或時則有。或於一時有諸界性。或時則無。如是先無般涅槃法種性。何故不於一時成有般涅槃法種性耶。應詰彼言。如地方所。先無此性。後有此性。或先有此性後無此性。如是先有聲聞種性。後無是性。乃至先有大乘種性。後無是性。先有不定性。後無是姓耶。若言爾者。順解脫善應空無果。又若爾者。立種性定不應道理。若不爾者。汝言先住無性後住有性。如地方所。有種性者先住有性。後住無性。如地方所不應道理。又應責彼。無涅槃法下劣界者。為則此生轉成有性。為於後生。若則此生彼遇緣已於現法中。為能起順解脫分善。為不能耶。若言能者。現起善根而言無性不應道理。若言不能。彼遇良緣現法不能起順解脫善。而言轉成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若言後生方成有姓。彼為先生積集善根後生遇緣方起彼善。為先不集。若言先集。彼於此生值遇良緣能起善根。而言後生方成有性。不應道理。又如彼因應空無果。若先不集。是則此人前後相似俱未集善。而言後生方成有性非此生者。不應道理。

證二乘定性者雲。華嚴第四十世間品雲。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命終時。有十種果現。第三於右手掌中放大光明名淨境界。悉能嚴淨大千世界。此世界中若有無漏諸辟支佛覺斯光者。即舍壽命入於涅槃。若不覺者光明力故。移置他方餘世界中 莊嚴論第一卷雲。餘人善根涅槃時盡。菩薩善根不爾 又雲。三乘眾生由界差別故種性差別 涅槃經雲。我於經中為諸比丘。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如是一乘乃至一緣。能為眾生作大寂靜。永斷一切係縛.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眾生至於一有。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皆得佛道。

又攝大乘為十義故說一乘。引攝不定姓故。又法華論中四種聲聞。不為趣寂受記故。楞伽.瑜伽五姓差別如是非一。量雲。二乘之果。應有定姓。乘所被故如大乘者。

無種姓人證者。涅槃三十六雲。善男子若說一切眾生定有佛性。是人名為謗佛法僧。若說一切定無佛性。此人亦名謗佛法僧 又涅槃雲。譬如病人有其二種。一者若遇良醫妙藥及以不遇。必當得差。二者若遇即差。不遇不差。三者遇與不遇要不可差。初是定性大乘。次為不定性。第三即是定性二乘及與無性 又涅槃雲。善男子如是諍訟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若人於此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如須彌山。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如是執著不名為善 又三十六雲。善男子我雖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眾生不解佛如是等隨自意語。善男子。如是語者後身菩薩尚不能解。況於二乘.其餘菩薩 又恒河七人。第七常沒 又善戒經種性品雲。無種性人雖複發心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 又彼經雲。無種姓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又莊嚴論無涅槃法有二。一時邊。二畢竟等。如前已說 又勝鬘雲。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等 金剛經雲毛道生。今雲愚夫生。梵雲婆羅(去聲)此雲愚夫。本錯雲縛羅。乃言毛道 無性量雲。所說無性。決定應有。有無二性隨一攝故。如有性者。或聖所說故。如說有性。

諸經論中。或唯有正宗無序.流通。如瑜伽等。或唯有初.中無後。如顯揚等。或唯有中.後無初。如集論.二十唯識等。或三分具有。如成唯識等。真諦所翻二十唯識三分具有。菩提流支所譯與大唐同無初有餘二。無唯初後無中分者。以造論者必有所明故。

釋稽首義。如章中釋。

釋諸歸敬三寶中。有唯歸佛非法僧者。舊地持雲。敬禮過去未來世現在一切佛世尊 發菩提心論雲。敬禮無邊際。去.來.現在佛。等空不動智。救世大悲尊 俱舍初頌亦唯歸佛 有唯敬僧非佛.法。辨中邊雲。稽首造此論。善逝體所生。及教我等師。當勤顯斯義 無唯敬法。古所翻二十唯識初唯敬佛法雲。修道不共他。能說無等義。頂禮大乘理。當說立及破 有唯敬佛.僧無法。龍樹十住論雲。敬禮一切佛及諸菩薩眾.聲聞.辟支佛無我我所者 有唯敬法.僧無佛。世親金剛波若論雲。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惠。大智通達教我等。歸命無量功德身 法救雜心亦雲。敬禮尊法勝。所說我頂受。我達磨多羅。說彼未曾說。此皆敬論主及所造論。

有三寶通敬。即顯揚.對法.攝論.佛地.及四分律等如是非一。於唯敬佛中。有唯敬法身非餘二。般若燈論初歸敬頌。楞伽初雲。歸命大智海毗盧舍那佛。此雖經主所置。唯敬法身也 涅槃經雲。若能計三寶常住同真諦。佛即是法。法則是僧 勝鬘又雲。歸依說一乘道法及三乘眾。此二種非究竟歸依。若有眾生如來調伏。乃至歸依法.僧。是二歸依非二歸依。是歸依如來。何以故。無異如來。無異二。歸依如來即三歸依。此是如來正師子吼。有唯敬受用非餘二。發菩提心論是。唯敬佛之實智.悲故。有唯敬化非餘二。寶積雲因淨修廣如青蓮華等。有通報.化非法身。古地持雲。敬禮過去.未來世.現在一切佛世尊。有通敬三身。顯揚雲。善逝.善說.妙三身。對法.佛地初敬皆同。有唯同體三寶。涅槃.勝鬘是。有同體.別體通。對法等是。無唯敬別體非同體。及唯敬任持三寶者。

歸敬福田中。又有三釋。一敬涅槃而非菩提。二敬菩提而非涅槃。三俱敬涅槃.菩提 初敬涅槃而非菩提。涅槃四義。體皆真如。並唯識性。此通在纏.出纏二位。體性雖淨在纏名因分。分者位也。今之所敬意歸滿位。以真如性為迷悟依。迷故生死。悟故涅槃。有舍有得。真雖性淨。離雜染時假說新淨。說為轉依。雖亦得菩提。而今非所敬。第九卷說二乘滿位名解脫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今唯識性是滿分淨者。簡於因位不名法身故 又此涅槃隨其假實總有四種。唯識性者自性清淨涅槃。滿清淨者。有餘.無餘二種涅槃。要果圓時方證得故。分清淨者。即無住處涅槃。許十地位已證得故。涅槃雖四體總真如。又下論雲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此以真如迷悟依故偏敬之也。又二乘涅槃唯假擇滅。大般涅槃三事圓滿。三事有二。一體三名三事。二義三名三事。能觀智惠.所觀法身.離諸係縛假擇滅等。名為解脫名體三事。一真如上惠本性故名摩訶般若。出纏之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性離生死縛名曰解脫。一體之上義有三故名義三事隨其所應二乘唯得一解脫故。三乘同座。今歸大般涅槃名滿分淨者 次敬菩提而非涅槃者。菩提即是四智品法。二智在因得。謂妙觀.平等。二智果中得。總而言者菩提因已得。今顯所敬意取滿分。雖通二乘果位。今取大乘二障都盡名清淨者。以菩薩者意趣菩提不趣涅槃。所以斷障唯斷所知障。猶留煩惱障。涅槃通得菩提獨成。今顯所敬異於二乘。及顯得果異於二乘。故唯敬菩提不敬涅槃也 攝論頌雲。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今論所言唯識性者。此是菩提事唯識性。又即真如。顯是菩提所證體性。而意取彼能證菩提 又菩提言通因果智。因中二智分清淨者。果中二智滿清淨者。故皆歸敬 後雙敬菩提及涅槃者。唯識性是涅槃。滿.分清淨是菩提。意顯涅槃本性淨故不言滿分。其大菩提四智品法。因時已得而不圓明。今唯取果滿.分淨者。故各別也。下第九雲。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舍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故今歸敬。明欲釋論但敬菩提.涅槃二果不敬餘也。故下序雲。斷障為得二勝果故。乃至廣說。由前證故。故本論師所以作論。今既釋論敬意須同。即以所趣為所敬法。若不敬之便不趣故。雖有七解歸所敬田。然依本義唯取疏四解中人而非法本.釋二師。以唯識性第七轉聲中說所於聲也。非所依聲。以第七聲通根.境故。此為能差別。滿.分淨者為所差別。第四轉中說。以一切所敬皆以第四所為聲說。若唯識性亦所敬者應第四攝。

然依蘇漫多聲說。即是八囀也。一你利(上二字合聲)提勢(此雲體聲。亦雲泛說聲)二鄔波提舍(書我反)泥(此雲業聲。亦雲所說聲)三羯咥(都詰反)唎(上二字合聲)迦(上聲)囉(上囀舌)泥(奴皆反。此雲能作具聲。亦雲能說聲)四三缽囉(上二字合聲)陀你雞(居梨反。此雲所為聲。亦雲所與聲)五褒(補高反)波陀泥(此雲所從聲)六莎弭婆(上聲)者你(平聲。此雲所屬聲)七珊你陀那(長聲)囉梯(上二字合聲此雲所依聲)八阿曼怛羅(上二字合聲)泥(放皆反。此雲平聲)上說總八囀。此中各有一言.二言.多言之聲。合有二十四聲。又有男聲.女聲.非男非女聲。更各有二十四。合總別有九十六聲 男聲八囀者。一婆(上重聲讀之下皆準此)婆那。二婆婆那擔。三婆婆多。四婆婆羝。五婆婆多褒。六婆婆那多阿。七婆婆底(都耳反)八於初囀上加醯字則是 女聲八囀者。一婆婆那帝(底音讀之)。二婆婆那底摩。三婆婆那底夜(上二字合聲羊鵝反)。四婆婆那帶。五婆婆那底夜(二字合)褒。六婆婆那底夜(二字合)阿。七婆婆那底夜(二字合)摩。八於初囀上加醯字即是 非男非女聲八囀者。一婆婆多。二婆婆[多*頁]。第三囀下稍近男聲。既無別字所以不出。腳注上字等者依四聲呼之。注返者以翻字法讀之。注二合者兩字連聲讀之。注輕重者隨輕重聲讀之。其間亦有全聲半聲。恐煩不迷。但是婆字皆上聲讀之。然瑜伽第二卷。七囀聲亦名七例句。依一男聲中唯詮一丈夫之七囀故。除第八呼。前是男聲中總目一切。故此不同。彼論亦名七言論句。一補盧沙(夾夫體)二補盧衫。三補盧崽拏。四補盧沙耶。五補盧沙[多*頁]。六補盧殺婆。七補盧铩。第八迦呼聲雲醯補盧沙。若雲迷履底是別女聲體。若雲納蓬(去聲呼之)索迦是別非男非女聲體。然有別目但唯七囀。第八乃是泛爾呼聲。更無別詮。

唯識性言。既境第七。略有二解。一依三性。二依二諦。依三性者。唯識第九雲。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虛妄。謂計所執。二真實。謂圓成實性 複有二種。一世俗。謂依他起。二勝義。謂圓成實。故知三性並名唯識性。

三性有二體。一常無常門。常為圓成。唯真如是。一切有為皆依他起。二有漏無漏門。一切無漏皆圓成實。諸有漏法皆依他起。菩提.涅槃並圓成故。如論第八自有此文。

依初三性略有十重 一唯說真如為圓成名本實性。證此清淨名內證淨 二總說無漏為圓成。菩提.涅槃皆是唯識性。名菩提性.獲悟淨。菩提.菩提斷皆名菩提故 三總說有為依他。事識性.悟俗淨 四唯說有漏依他。幻識性.斷除淨 五唯說所執。妄取性.遣之淨 六圓成對依他。真俗性.斷得淨 七圓成對所執。真妄性.遣證淨 八以依他對所執心境性.遣斷淨 九以圓成對依他.所執幻實性.取舍淨 十以圓成.依他對所執。空有性.遣悟淨。但無以圓成.所執對依他為唯識性。以隔越故。又理無故 依後二諦辨唯識性者。瑜伽六十四雲。世俗有四。一世間世俗。二道理世俗。三證得世俗。四勝義世俗。唯識第九雲。勝義諦有四。一世間勝義。二道理勝義。三證得勝義。四勝義勝義 今者略為三類。一總別相對。二別.餘相對。三總.餘相對。四重二諦如章中解 第一總別相對。應為四句。一以俗總對真別有一句。過四俗之真唯有後一故。謂安立.非安立唯識性。第二以俗別對真總有四句。勝俗之真四皆是故。一以初俗對四真。遣悟性。二以第二俗對三真。斷知性。三以第三俗對二真。解修性。四以第四俗對一真。覺證性。三以俗總對真總唯有一句。謂真俗唯識性。四以俗別對真別有四句。一一次第各各相望為四句。一心境性。二事理性。三別總性。四證旨性。初俗為境初真為心。第二俗為事。第二真為理。第三俗為別。理四諦故。第三真為總。理二空故。第四俗為詮。依空門故。第四真為旨。廢詮論故。如是相對合成十句 第二別.餘相對有二類。初類有四句。謂以初俗對真如名妄如。以第二俗對名事如。以第三俗對名理如。以第四俗對名觀如 後類有十句。謂以初俗對四別真為四句。以第二俗對三別真為三句。以第三俗對二別真為二句。以第四俗對一別真為一句。如是合有十四句 第三總.餘相對中有三類。第一以二俗對真有十句。以初二俗別對真中一有三句。不對初真即第二俗故。勝俗名真。彼齊等故。即以此二俗對二真有二句。亦除初真。以此二俗對三真有一句。如是合有六句。次以第二.第三俗。對真中一有二句。對真中二有一句。無對三者亦齊均故。如是合有三句。次以第三.第四俗對真唯一句。餘真齊均及體劣故不可為句。第二以三俗對真有四句。謂以初三俗對真一有二句。對真二。有一句。除初俗故。以後三俗對真亦唯一句。第三以四俗對真有一句。不對前三真故。如是合有十五句。各有別名恐繁且止。智者思之。如是二諦合有三十九句唯識性。並三性中合有四十九句。無有以俗對真中間隔越為句。亦無以真對俗齊均及劣法為句。便非勝義故。若體空者遣之淨。有漏者斷之淨。無漏者獲悟淨。隨應具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