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唯識皆能差別。為所歸之境差別於漏分二淨。若所歸敬為唯識性。唯取三性中初本實性。及第二菩提性。非取一切。餘非可敬故。
頌下兩句造論意中。略有五句。一但為法而不為人。欲令法義當廣流等。雖論說言利樂有情。有情利樂令法不滅。以下句釋上句也。如說有情依教修行。三寶種性不斷絕故。由此律雲。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不說利生 二但為有情不為正法。菩薩修行本以利生。雖釋彼說意為利樂諸有情。故顯上句釋下也。顯揚論雲。顯揚聖教慈悲故。文約義周而易曉 三雙為法.及利有情。第三.四句如次配之。故佛地論雲為法久住濟群生 四所為無住涅槃。釋說大智。利樂大悲。二種熏修速疾證得無住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住。故對法雲。由悟契經及解釋。爰發正勤乃參綜。此意為得無住涅槃。亦可說言。雙非人.法故。
五者自利.利他令法久住三義故造論。釋說令法久住。利樂益於他。此二既施即為自利。故攝論雲。為利自他法久住故。我略釋攝大乘。故為五意而造論也 瑜伽釋雲。今說此論所為雲何。謂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正法久住世故。二為利樂諸有情故 複有二緣。一教已沒令重開故。未隱沒者倍興盛故。二諸有情有性修善得自乘果故。無性修善得人天果故。此上二釋隨其次第配頌下二句 複有二緣一於說空不了義經。如言計著憎有教者舍無見故。二於說有不了義經。如言計著憎空教者舍有見故。此釋但為利益有情除二見故。或能學.所學分人.法故。隨二句釋 複有二緣。一為菩薩種性唯依大乘教。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障修善證佛菩提窮未來際常二利故。二為餘乘種性及無性者。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伏障修自善。出離三界超惡趣故。此唯識教亦得說為趣一切乘。被空.有故。皆可配二句。並有人.法故 複有二緣。一為外道.小乘愚癡猶豫者生信解故。二為於經意心迷誹毀者生信心故。此但為有情。亦可逆次第配 複有二緣。一為樂略勤修行者。采集眾經廣要法義略分別故。二為樂廣勤說法者。於一一法開示無邊差別義故。二義並通法之與人 複有二緣。一顯實相立正論故。二除妄執破邪論故。此但為法。亦可通為人。即能學故 複有二緣一顯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圓成理有情無。令舍增益.損減執故。二顯世間.道理.證得.勝義法門差別。令修二諦無倒解故。此但為法 複有二緣。一為開隨轉.真實理門令知二藏.三藏不相違故。二為開因緣.唯識.無相.真如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 複有二緣。一為示現境界差別令知諸法自性.相狀.位差別故。二為示現修行差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此中但為法而非人。亦可通人。即能學故 說總頌曰。法情.開.有空。性通.及內外。略.顯等.三四。二四.境行果。
六十二種有情 頌曰。
五.四.三.三.四 三.二.及三.七
十九.四.四.一 故有情名諸
五趣為五。四姓為四。男.女.非男非女為三。劣.中.妙為三。在家.出家.苦行.非苦行為四。律儀.不律儀.非律儀非不律儀為三。離欲.未離欲為二。邪性定.正性定.不定聚定為三。出家五眾.近事男.近事女為七。習斷者.習誦者.淨施人.宿長.中年.小年.軌範師.親教師.共住近住弟子.賓客.營僧事者.貪利養恭敬者.厭舍者.多聞者.大福智者.法隨法行者.持經者.持律者.持論者為十九。異生.見諦.有學.無學為四。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為四。輪王為一。合名六十二種有情。
論。今造此論等者。疏中二解。一依人。二依法。俱依能迷。若第二解依所迷釋。生.法我無執有名謬。不悟無我名為迷者。
為除情執令生正解。正除其謬。解斷其迷。執情斷故。所執便遣生正解。言遣所執也 生解為斷二重障等。明斷依他。清淨依他圓成攝故 斷障為得二勝果等。證圓成實也 大菩提.真解脫。凡夫.二乘.菩薩。各各自為大非菩提等句。複以凡夫對二乘對菩薩。以二乘對菩薩為句皆得。如是合有六對。自對為三。相望為三。菩提其例解脫。合為十二句 若悟.斷.得果解二重障。障唯二執。以根本故。即沉下義是重義。若遣所執。斷依他。證圓成。即四義解重。毀責名也 若約五位四段科。即分別猛利名之為重。以粗猛故。唯見道斷。此義可然 若言根本名為重者。安惠本義有漏心中皆有法執。何等名重。何者名輕。若六.七識中煩惱障名之為重。分別廣故。計執深故。五識之中煩惱名輕。由他別故。無眾生執故。若第六識中所知障名重。計深解廣。由與惠俱引生五故。為引業因生第八故。行相猛故。五.八識障名之為輕。執淺解略。由他引生。行相不猛。非必惠俱故。第七識中都無法執。由此重.輕二種別故。論遂說言由我法執二障具生。不爾如何名由及具。但是法執必帶人執。非此師義。不說五.八有眾生執。不說第七有法執故 若說現行名輕種.習名重由無種.習現行俱斷。障通攝三。重唯種.習。由我法執由有種.習。二障具生。餘現行等方得生起。若斷種.習現行永滅 但不可說惠體名執名重。餘相應者名輕名障。不說惠數是遍行故。說第八識等無惠俱故。由此故知前說為善 又約流轉.還滅因果以解之。還滅有因果位。因位有三轉依。謂心.道.粗重。二空是心。法性心故。正解是道。斷二重障名粗重轉。對法論第八卷。說阿賴耶為粗重轉。此說二障者。佛地論說。二障.所發業所得果亦名二障。性無堪任違細輕故。有漏皆是。此通彼局。故不相違。然由二執具生二障故。迷空言執。斷兼一切。至究竟位斷兼重障。心.道滿故名得二果。若依此解。彼障隨斷前。解因位後解果位 因中分二。初解三轉依。由我法執下。釋悟空生解斷障所由 又依六轉依以釋此文。依唯識文不依攝論 生正解者。損力益能轉。在地前故 斷二重障。是通達轉。見道位故 由我法執乃至彼障隨斷。是修習轉。在十地中修道位故 斷障為得二勝果故下。是果圓滿轉。在佛位故。總形下劣名廣大轉。即此文中通攝五轉 又為五忍 生正解位是伏忍。見道前故 斷重障位是信忍。相同世間故 二障具生下是順忍。為順出世故。第四地中斷於我執。斷具生中有近遠。五地斷害伴名近。六地斷羸劣一分名遠 斷障為得二勝果下是無生忍。斷羸劣一分及微細隨眠。當於佛地得二果故 由斷續生下是寂滅忍。由第十地斷二障。至佛地別得二果。得二果時唯取佛地。名寂滅忍非取十地。別斷二障在第十地 又有七地 有迷謬者。種性地也。未入法時有迷謬故 生正解者。勝解行地。聞.思.修位名為正解斷重障者。謂增上意樂地 由我法執下乃至彼障隨斷。是行正行地.決定地.決定行地斷障為得二勝果者。到究竟地。十地斷障。佛地得果又依佛法莫過修.斷。雜染者斷之。清淨者修之。初斷後得。如文可知。凡.聖之中皆有修.斷 生正解前。是凡夫位伏斷修行 斷重障下。是聖人真斷得。真斷得中分見.修別。修中由我法執等有三難生 一難。安惠論師煩惱障中有非執者。二乘斷修惑九品斷前八品猶未斷我見。雲何已斷餘障。明知餘障不從我執等生 二難。安惠論師除第七識說有二取皆是所執。證二空位。若由執滅障隨斷者。一切皆執。五地雲何方除害伴。應輕執隨生我執四地斷故 三若一切障皆從執生。何故六.七地等所斷之障。不名害伴名羸劣等。皆是執起故 答有三解。一雲此依究竟盡處為論。不說中間 二雲但言障由執生執斷障滅。不言末障滅皆隨本執斷。二乘九品其義可知 三雖有漏心皆有法執。菩薩執生有三時斷。未執隨本。第六識執有三位斷。一俱時。二鄰近引生。三勢力疏遠。俱起者四地執俱斷。鄰近引生者名害伴。疏遠勢生者名羸劣等。故障與執斷有前後 果斷得中。斷障為得二勝果者。顯因能滿果。由斷續生下。顯果滿也。故果文中文分為二 今總結類上解文者。二段科有二。一因果三轉依。二凡聖斷得 三段科有二。一悟斷得。二遣斷證 四段科有二。一勝解行等四位。二六轉依中但成四位。四位攝六故 五段科亦二。一五忍。二七地。分五故。如是合成八義科段。
又為開示謬執我法等中。為外道開為內道示。為小乘開為大乘示。為邊主開為中主示。為初根開為熟根示。此上依人。
又開唯識示我法。此上總解開示二字。下有十釋 一除邪顯正。外道邪謬執我法迷正理唯識。令達二空除邪顯正 二斷謬明真。小乘謬執我法迷於真唯識。令達二空斷謬明真 三去虛妄留真實。謬執我法不了虛妄唯識。迷唯識者不了真實唯識。令達二空去妄留真 四識世俗知勝義。謬執我法不了世俗唯識。依依他起起二執故。迷唯識者不了勝義唯識。令達二空識俗知勝。次上二解第九卷說二重唯識。已上四解皆取真如。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五見境觀心。謬執我法不了境唯識。迷唯識者不了心唯識。令達二空見境觀心 六除空說有。謬執我法增益空法。迷唯識者損減有法。令達二空除空說有 七滅愚起智。謬執我法愚癡增。迷唯識者少正智。令達二空滅愚起智。留惑潤生得種智故 八舍劣得勝。謬執我法生死劣法起。迷唯識故佛位二果無。令達二空舍生死劣法得勝佛位菩提.涅槃。斷煩惱障得大涅槃。斷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如斯二轉依果 九遣斷證。謬執我法有所執轉。迷唯識故不悟依他。令達二空證圓成實 十粗道心。謬執我法粗重起。迷唯識故聖道無。令達二空證真心。於唯識理如實知故。以上諸釋隨其所應如理配釋。
第三為破邪執造論之中。又解各有小乘.大乘師執。第一清辨。依世俗諦心外有境。二俱非無。第二小乘中一說部。執一切法唯有假名都無心境。外道空見亦複如是。第三小乘。執心.意.識義一文異。攝大乘說心.意.識體一者是。第四上古大乘。亦有依莊嚴論執諸心所離心無體。如下心所問答中辨。故四各通大.小二執。由此總應九句分別 第一解雲。第一.第二小乘.大乘。執境執心非空非有。第三.第四大乘.小乘。執心執所非多非異 第二解雲。第一.第二大乘.小乘。第三.第四小乘.大乘 第三解雲。第一.第二大乘.小乘。第三.第四大乘.小乘 第四解雲。第一.第二小乘.大乘。第三.第四小乘.大乘 第五解雲。第一.第二大乘大乘。第三.第四小乘小乘 第六解雲。第一.第二小乘小乘。第三.第四大乘大乘 第七解雲。四俱大乘 第八解雲。四俱小乘 第九解雲。四中一一皆有大乘.小乘。並各如次。應雲執境執心非空非有。執心執所非多非異。
科成唯識本頌文者。依瑜伽論第三十八雲。謂諸菩薩求正法時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業明處。諸佛語言名內明處。如是乃至一切世間工巧業處名工業明處。此各幾相轉。謂內明論略二相轉。一者顯示正因果相。二顯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因明論亦二相。一顯摧伏他論勝利相。二顯免脫他論勝利相。聲明論亦二相。一顯安立界.及能成立相。二顯語工勝利相。醫方明論有四種相。一顯病體。二顯病因。三顯斷已病生。四顯斷已不生。工業明論顯各別工巧業處所作成辨種種異相。菩薩既先學內明處。內明處中以正因果而為其相 故應分二。一未發趣位。二已發趣位。故三十頌。初二十五頌明未發趣位正因果相。後之五頌明已發趣位正因果相。前未發趣正因果相中。複分為二。初十七頌明正因相。由識變故諸法得生。以識為因。次之八頌明正果相。由種識故生諸分別法體之果。及異熟等分位之果。其明三性等六頌之文。因釋妨難。屬果相攝。若諸果生唯識為因。唯有識者。何故世尊說三性等。故屬於果。後之五頌已發趣位正因果中。文複分二。初之四頌顯正因相。後之一頌顯正果相。此二位中義兼具明已作不失相.未作不得相。未趣.已趣義皆具故。理準可知。有諸外道多計為常。故明因相破此常執。有小乘師及七斷論等。多計為斷故。說果相破彼斷執。今為破此明非斷.常。故十七頌明因中分三。初一頌半標識變境無實我法。十四頌半釋能變.所變體非為我法。一頌釋變義 或前二十九頌宗明正因相顯非常故。後之一頌宗明正果相顯非斷故。以佛正法因果為宗破彼常斷故。今應說總為二段。因相有二。初二十五頌宗明因體。未趣入故。次之四頌宗明因位。已發趣故。因體之中。前二十四頌明世俗因。次有一頌明勝義因。性.相亦爾 或初一頌半略明因。後二十三頌半廣明因。標釋亦爾 或分為三。謂相.性.位。前二十四頌明唯識相。次之一頌明唯識性。後之五頌明唯識位。初中有二。一標。二釋。謂初一頌半略釋難以標宗。後二十二頌半隨所標而廣釋。廣中有三。一廣三能變體。二廣依識所變。三廣由假說言 或總為三。謂初.中.後。初一頌半名初。次二十三頌半名中。後五頌名後。初.中.及後一切善故。廣中分三。初十四頌半廣三能變體。次一頌廣依識變。後八頌廣假說等言 又總分三。謂境.行.果。初二十五頌明唯識境。次有四頌明依境起唯識行。後一頌依行得唯識果。辨境之中明真俗諦。二十四頌明俗諦。次之一頌明真諦。明俗諦中分二。初標。後釋。如相.性.位三科中解。次上三科如疏中解 又總分三。謂略.廣.中。初一頌半名略。次二十三頌半名廣。後五頌名中。為利迷我法。利迷於識。利迷行位利此三根。或迷所執.依他.圓成如次配之。或初破有執。後二破空執。故分為三不可增減 或總分四。初一頌半總標綱要分。第二十四頌半廣陳能變分。第三有九頌結釋外難分。後之五頌依修獲益分。先未有說故總標宗。不知識性如何故次陳能變。雖成所立外問須除故結釋難。既如是已聞思何利。故次明修獲益。由此成四不增不減 或總分五。一略標宗。二陳識性。三彰變義。四釋外征。五修成果。宗義為主故最初陳。雖有識言未知識性。故次於前隨宗陳辨。雖知其體未明變義。故次識體而說變義。雖說義門妨難未遣。故隨變義次釋外征。達義周圓隨釋難已故須入位。故分成五。其第三彰變義。於前分為四科中。第三結釋外難中離出。義意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