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繼續超越均勢:反恐與美國的南亞安全戰略(2)(1 / 3)

2001年4月,布什總統打破外交常規,突然“造訪”(drop by)正在與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賴斯會談的印度外長,並與他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親切交談了40分鍾。

這是美國采取一係列措施改造美印關係,使“宏大的理念”變為現實的標誌和開端。

首先,實現美印安全關係的轉型(transformation)。布什政府不再強調不擴散問題是美國對印政策中的唯一決定性因素,從要求印度簽署《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轉而討論布什提出的“新戰略框架”(new strategic framework)。印度是最早對布什2001年5月1日在國防大學演說中提出的導彈防禦計劃表示理解的國家之一,其反應甚至比美國的多數盟國還積極。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提出,美國與印度安全合作的基礎是雙方在印度洋的安全和避免由單獨一個大國統治亞洲的共同利益。⑦

其次,強化與印度的防務合作。除了大量的高層軍事官員的交流,美印還就維和、搜尋和營救、災難救援進行協商,甚至開展軍事演習。2001年7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謝爾頓(Henry Shelton)訪印,他是1998年以來訪問印度的最高級軍事官員,也是第一位訪問印度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更為重要的是美印宣布重新開始防務政策小組(the Defense Policy Group,DPG)的會議。

第三,準備放寬對印度的製裁。就在“9·11”事件發生的前一個星期,美國官員正準備向國會提供一份簡報,以表明布什政府正打算延緩對印度有關核試驗的製裁,同時保留對巴基斯坦的製裁。⑧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理查德·鮑徹2001年6月19日在美印商務委員會(US‐India Business Council)的會議上就稱,美印關係正從過去的“相互疏遠的民主國家”轉變為“互相接觸的民主國家”。⑨

布什政府繼續重視印度,是因為印度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了幾方麵的重要變化:第一,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印度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開始於1991年,這一改革吸引了大量國內和外國資本,年均增長率達到6.4%。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使印度成為這一領域的一個大國。印裔美國人在“矽穀”的影響與日俱增,印度的經濟總量則位居世界第11位。第二,20世紀90年代末,印度的政治體製從傳統的一黨獨大(國大黨)轉變為兩黨競爭(國大黨與人民黨)。第三,印度在南亞成為軍事超級強國,1998年又成為核國家,印度的陸軍居世界第四位,海軍方麵有印度洋最大的潛艇部隊和唯一的航空母艦。第四,印度的外交政策也進行了調整以適應冷戰後的環境,不再局限於與俄羅斯的關係,而是進一步開拓其對外關係,特別是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其“向東看政策”(Look East Policy)的對外政策不僅包括文化和經濟領域,而且包括軍事接觸。⑩美國一方麵把印度視為一個在各個領域可以開展合作的對象,另一方麵逐漸把巴基斯坦看成是一個問題和麻煩國家,即使不是失敗的國家。1998年5月底,巴基斯坦決定在印度核試驗後也進行核試驗;1999年春,在卡吉爾衝突中的失利以及10月軍事政變,穆沙拉夫推翻文官政府上台執政,使巴基斯坦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在西方學者看來,從某種意義來說,“卡吉爾危機對巴基斯坦來說是其對外政策失敗的又一個標誌,其在卡吉爾的行動進一步造成其在國際上的孤立”,“巴基斯坦從危機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訓是卡吉爾式的行動有很高的政治代價,特別是其國際聲望”,“卡吉爾危機的結果是:巴基斯坦進一步陷入經濟上脆弱、政治上不穩定、國際上受孤立”,因此被西方國家視為“一個不穩定、衰退和日益伊斯蘭化的國家”。

美國一方麵與印度分享許多共同利益,另一方麵卻發現與巴基斯坦存在許多磨擦。首先,在不擴散問題上,巴基斯坦拒絕放棄其導彈項目,也不願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除非印度首先這麼做。更為嚴重的是,據美國媒體報道,“9·11”事件之前,巴基斯坦與朝鮮就存在核和導彈的交易,盡管一年以後才得以披露。其次,巴基斯坦與伊斯蘭極端組織有緊密聯係,向克什米爾的武裝分子提供積極支援。第三,巴基斯坦還支持塔利班政權,是少數幾個承認塔利班政權並與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第四,巴基斯坦實行軍事統治。美國要求穆沙拉夫恢複文官統治,回到民主政體,但並沒有什麼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