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繼續超越均勢:反恐與美國的南亞安全戰略(1)(1 / 3)

“9·11”事件後,美國對其國家安全戰略作了重大調整,把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作為其首要任務,將國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新重點,並推出先發製人的新戰略。

在阿富汗開展的反恐戰爭對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和安全關係產生重大影響。反恐在美國的南亞安全戰略中上升為一個主要的因素。作為反恐前線國家,巴基斯坦在美國南亞安全戰略中的地位又一次變得突出。為了反恐的需要,美國與巴基斯坦重新結盟。另一方麵,美國繼續擴大和深化與印度的戰略合作關係。美國南亞戰略的新特點是同時保持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友好關係。

“9·11”事件和反恐戰爭後,美國的南亞安全戰略繼續超越均勢,但這種超越在理念、政策和關係上有了新的內容,表現在:理念上,美國因反恐而對其在南亞的利益和目標有了新的認識,更多地尋求南亞國家的合作;政策上,反恐成為一項新的更重要的政策內容;關係上,新的美印、美巴關係建立在不同的合作基礎上,美巴合作的主要內容和基礎是共同反恐,美印合作的內容和基礎則更為廣泛。

第一節反恐與美國安全戰略的變化

“9·11”事件後,美國政府發布了6份國家戰略文件,分別是:2002年7月的《國土安全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Homeland Security)、2002年9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2年12月的《打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to Combat Weapons of M ass Destruction)、2003年2月的《打擊恐怖主義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關於保護網絡空間的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to Secure Cyberspace)和《關於對重要基礎設施和關鍵資產作物理保護的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Physical Protection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and Key Assets)。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布什政府以國土安全為戰略目標、以打擊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為戰略重點、以先發製人為戰略手段的全球戰略框架。

一、國土安全

“9·11”事件後,美國政府把保護美國本土免受未來恐怖主義襲擊作為其最重要的使命。為此,布什政府對聯邦政府機構進行了194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改組,成立新的國土安全部和北方司令部,負責美國的國土防禦,保衛美國的國土安全(homeland security)。

2001年10月8日,也就是在“9·11”事件後不到一個月,布什政府成立了國土安全辦公室(Office of Homeland Security)。2002年7月,美國國土安全辦公室發表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份《國土安全國家戰略》。

這一文件把美國國土安全的戰略目標確定為:阻止恐怖分子在美國境內發動襲擊;加強國家容易受到恐怖分子襲擊的薄弱環節;一旦發生恐怖襲擊,將損害減至最小並加速複原能力(這也是目前國土安全部的三大使命)。為此,它把國土安全的功能集中為六個關鍵任務:情報和預警;邊界和交通安全;國內反恐;保護關鍵的基礎設施;防衛以免災難性恐怖主義的發生;對緊急情況的準備和反應。這一文件提出法律、科學技術、信息共享和製度、國際合作作為國土安全的四大基礎。美國為此每年將花1000億美元用於國土安全。①

2002年11月25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關於成立“國土安全部”和頒布“國土安全法”的法令。2003年1月24日,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正式成立,這是自1947年杜魯門政府把陸軍部和海軍部合並成立國防部以來,美國聯邦政府機構最重大的一次調整,也是自1977年成立能源部以來產生的又一個聯邦新部門。新的國土安全部成為美國聯邦政府規模最大的部門,負責協調美國的安全和情報工作,融合了特勤局、海岸警衛隊、海關總署、移民歸化局、聯邦緊急事故處理局、運輸安全局等22個聯邦機構的職責,職員17萬人,2003年的預算達到33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