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超越均勢關係:克林頓南亞之行與美印、美巴安全關係的調整(3)(1 / 2)

其次,兩國“道”不合。美國認為,巴基斯坦是一個典型的伊斯蘭國家,冷戰結束後,巴基斯坦不僅是伊斯蘭極端勢力生長的溫床,還是少數幾個承認庇護基地組織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並與之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依據冷戰後美國流行的“文明衝突論”的看法(clash of civilization),全球政治正在經曆一個沿著文明界線進行重組的過程。具有相似文化的人們和國家正在聚合,而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們和國家將日益分離。亨廷頓認為,未來文明間的衝突很有可能發生在以中國為代表的儒教文明和包括巴基斯坦在內的伊斯蘭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31]文明的衝突,“在地區或微觀層麵上,??斷層線衝突在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國家或集團之間特別普遍,??在全球或宏觀層麵上,核心國家的衝突發生在不同文明的主要國家之間。”[32]按此推理,印巴之間的衝突就是一種地區或微觀層麵的文明斷層線衝突。盡管巴基斯坦還不能說是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國家,但亨廷頓認為,巴基斯坦是六個可能成為伊斯蘭領導的國家之一,因為“巴基斯坦具有麵積、人口和軍事技術的條件,它的領導人不斷試圖扮演伊斯蘭國家合作促進者的角色,並充當伊斯蘭世界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發言人”。[33]

小結

冷戰的結束在兩個方麵改變了美國與南亞地區的安全關係。一是蘇聯不再是美國與南亞地區安全關係的決定性因素,美國不再從冷戰或第三國角度,而開始用雙邊和地區視角看待南亞次大陸,用不同的方式分別處理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二是美國在南亞的利益及對這些利益的威脅更多地來自南亞內部而不是外部。經濟自由化、不擴散和促進民主成為美國在南亞的主要政策目標。

冷戰結束,俄羅斯放棄在南亞與美國的爭奪,美國成為影響最大的區外大國,與巴基斯坦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急劇下降相反,印度的戰略地位明顯上升。南亞地區本身的重要性上升,表現在南亞核擴散、印巴衝突、打擊恐怖主義、印度經濟成長直接關係到美國國家利益和目標。美國的南亞安全戰略與其全球戰略和亞太戰略緊密相關。南亞在美國安全戰略中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南亞是美國實現對歐亞大陸控製的戰略支點。印度在美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印度是美國實現全球戰略目標的“實驗室”。

克林頓第一任期,美國希望通過廣泛的接觸和參與,擴大美國在南亞特別是在印度的經濟利益,避免印度和巴基斯坦進一步發展和部署核武器和導彈,保持南亞地區的穩定,以美國的標準促進南亞地區的人權和民主。總之,經濟、安全、民主是克林頓全球戰略目標的核心,也是其南亞政策的主要目標所在。

安全問題是克林頓第二任期南亞政策的重點議程。印巴核試驗和卡吉爾衝突的發生使克林頓作出“南亞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的判斷。美國對卡吉爾衝突的反應表明美國的南亞政策開始向印度“傾斜”,巴基斯坦的軍事政變和軍人政權進一步擴大了美國與巴基斯坦的距離。克林頓對印度的6天正式訪問和在巴基斯坦的4小時停留是這種對印“傾斜”和對巴“疏遠”政策的象征。

從克林頓的南亞之行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與南亞地區的安全關係已超越冷戰時期以美巴為一方、蘇印為另一方的四國雙對抗的平衡結構,一方麵,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蘇對抗不複存在,美國已不需要通過與一個南亞國家(巴基斯坦)結盟來對付地區外的大國(俄羅斯),相反,冷戰後美國南亞安全戰略的一個考慮是通過發展與另一個南亞國家(印度)的戰略關係,在一定程度上遏製另一個大國(中國);另一方麵,印巴對抗不符合美國在南亞地區的利益,由於冷戰後該地區的核擴散成為現實,這種對抗和衝突一旦發生將有可能是毀滅性的。此外,在處理與南亞兩個主要國家的關係上,美國從積極方麵(經濟、民主等)出發,發展與印度的戰略合作關係,而由於消極因素(擴散、地區衝突)不得不繼續與巴基斯坦保持聯係。

注釋

①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156頁。

②Warren Christopher,“Strengthening U.S.Relations with South Asia”,Address to the South Asia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New York City,September 29,1994.Dispatch Magazine,U.S.Department of State,Volume 5,Number 40,October 3,1994.

③Robin Raphel,“Up date on U.S.Policy Toward South Asia”,Remarks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Asia and Pacific of the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Washington,D.C.,February9,1995.Dispatch Magazine,U.S.Department of State,Volume 6,Number 8,February 2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