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 茶諧(1 / 3)

漏巵、水厄據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寺院)記》:南北朝時,南齊的王肅,因父兄無辜被殺,遂北上投奔後魏,受到孝文帝重用。肅初到北魏時,不習慣吃羊肉、酪漿等物,而常吃鯽魚羹,口喝則飲茗汁(茶水),一飲一鬥,時人稱為“漏巵”,所謂“漏巵”,是指底部有孔的酒,無法灌滿。

過得幾年,王肅慢慢習慣北方飲食。一天,參與皇帝宴會,王肅食羊肉酪粥甚多,帝怪而問之:“你是習慣南方口味的,羊肉何如全羹?苟飲何如酪漿?”王肅回答:“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簇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甚是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唯茗不中,與酪作奴。”帝大笑。彭城王邀王肅:“卿明日顧我(到我家),為卿設邾、莒之食,亦有酪奴。”時人遂號茗飲為:“酪飲”。

從這段記載看,早在南北朝時,南方已習慣飲茶。王肅以南人投奔北朝,日食羊肉,一定脹悶,不得不喝更多的茶以消食。皇帝的問話,王肅以其特殊身份,不得不詳斟細酌。名為飲食比較,實為政治考校。遂使茗飲得“酪奴”惡名,不亦悲乎?彭城王雖為北朝權貴,但是個明白人,是個真正懂得王肅心思的人。所以邀請王肅作客,告訴他不吃羊飲酪,而隻是食魚飲茗。有友知我,王肅能不欣然而往乎!

當時,有個劉縞,很欽佩王肅的風範,專習茗飲。彭城王同他開玩笑:“卿不慕王侯八珍(美食),好蒼頭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見《呂氏春秋》,指愛好惡習),裏內有學顰(東施效顰)之婦,以卿言之,即是也。”“蒼頭”指家奴。彭城王家有個南才來的奴才,酷好喝茶,彭城王戲稱“水厄”。

後來,南梁武帝蕭衍的兒子西豐蕭正德歸附後魏,貴族元乂準備請他喝茶,不知飲量,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聽不懂“水厄”,回答道:“下宦雖生於水鄉,但長大後沒遭到過江水災難。”元乂與座客都大笑起來。

其實,“水厄”一詞早在晉朝就有了。據南朝宋義慶《世說新語》:晉司徒王濛好飲茶,人至則命飲之。到他家作客的士大夫都感到很舒服,每逢將謁王濛,必雲:“今日有水厄”。

甘草癖

據宋初陶榖《清異錄》:何子華宴請客人,掛出嚴峻所畫陸鴻煙鬼像,對客人說:曆史上晉朝的王濟,愛好駿馬,人稱‘馬癖’和嶠愛好斂錢,人稱‘錢癖’;三國吳虞翻讚譽兒子,人稱:“譽兒癖”;杜預愛好讀《左傳》,自稱《左傳癖》。像這個老頭子,愛好茶事,該稱他為什麼‘癖’呢?“座客楊粹仲說:”茶雖至珍,仍離不開是草類。草中甘甜的,沒有一種比得上茶,我們可以追稱陸鴻漸為:“甘草癖”!客人們一齊說:“恰當得很!恰當得很!”

茶瓶廳

古代的禦史,即近代的監察人員。據《禦史台記》及《新唐書·百官誌》:唐朝設禦史台,下設三院。一為台院,有待禦史六人,掌糾舉百官等事務;二為殿院,有殿中侍禦史九人,掌宮廷儀禮等事務;三為察院,有監察禦史十五人,負責巡樓州縣獄訟等事務。察院居南,又安事務分為禮察廳、刑察廳、兵察廳等。禮察廳係會昌年間(841-846)監察禦史鄭路所造,因南麵有古鬆,人稱“鬆廳”;刑察廳人稱“魘廳”,因夜宿於此者往往做夢遇到魘神,故名;兵察廳除本職工作外,兼館大家的喝茶事務。茶必購買四川出的名茶,貯於陶瓷中,以防潮濕。封茶、啟茶,都有禦史親自掌握,故謂之茶瓶廳。

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出,唐朝時喝的茶已很普遍,政府機關已公款購茶,供百僚飲用;茶原產四川,唐時還以四川所產為佳;政府機關人浮於事,有的無所事事,去管茶瓶。這正是“簽簽到,談談喝喝茶,看看報。”

清朝的軍機處是個商討軍國大事的重要機構,但那些軍機大臣們行為頗為迂腐可笑。他們按進入軍機處的前後排輩,至乾清宮向皇帝奏對時,排隊而行。走到門前,前麵一稍緩,最後一個趕到前麵,將簾子挑起,供大家依簾次而進。進去如此,出來也如此。所以,最後一個,稱為“挑簾子軍機”。

“管茶瓶禦史”,“挑簾子軍機”,真是無獨有偶了。

茶百戲

據《清異錄》:飲茶至唐朝始盛,至五代末,精於茶道的人,練有絕技,能於衝水後利用湯匙迅速撥異,使湯紋水脈,形成物象,禽獸、蟲魚、花草之類,均似畫成。有個和尚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於注湯入茶碗時,使湯紋幻出一句詩。如果用四隻茶碗同時注湯,即能聯成一首絕句。市人天天到寺裏求觀絕技,福全自詠一詩:“生成盞裏水丹青,巧畫工夫學不成。卻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他的絕技,被時人稱為“茶百戲”。據說,這種“水丹青”,須臾即散。

在清朝人的筆記小說中,也說有人能吸煙甚多,然後徐徐吐出,能幻成各種圖像。比起茶百戲來調酒五色相疊、吐煙圈圈相連,是“小兒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