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 茶泉(1 / 3)

何處中泠泉?

唐陸羽能辨別“揚子江南零水”,李德裕也能辨別“金山下揚子江中零水”。兩個故事,同一種水泠泉,又名中零泉、中水。地在江羅鎮江市金山市以西約一裏的石彈山下。唐朝時,此地處長江旋渦之中,很難汲取。蘇東坡有詩句:“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滄海桑田,河流變遷。到明朝時,已搞不清中泠的明確位置。陳繼儒《偃曝(曬太陽)餘讀》雲:“金山中泠泉,又曰龍井,水經品為第一。舊嚐波險中汲,汲者患之(害怕)。僧(金山寺和尚)於山西北下穴一井,以給(騙;一本作“給”)遊客。又不徹堂前一井,與今中泠相去又數十步,而水味迥劣(很差)。按泠一作零,又作。《太平廣記》:李德裕使人取金山中泠水。蘇軾、蔡肇並有中泠之句。雜記雲:石碑山北謂之北,釣者餘三十丈。則中泠之外,似又有南零、北者。《潤州類集》雲:江水至金山,分為三泠,今寺中也有三井,其水味各別,疑似泠之說也。”

清朝康熙年間,張潮(山來)從明末清初文人著作中,輯出《虞初新著》20卷,卷16有一篇潘介(幼石)的《中泠泉記》,記述自己尋找中泠泉的經過,頗為詳細,現予扼要敘述:

“舟中望金山,波心一峰,突兀雲表,飛閣流丹,夕陽映紫。躊躇不肯艤舟(靠岸停泊);但不知中泠一勺,請澈何所耳。次日覓(雇)小舟,破浪登山。周石廊一匝(繞島一圈),聽濤聲噌,激石哮吼。迤從石磴,陟第二層,穿茶肆中數圻,得見世所謂中泠者,瓦亭覆井…………細啜之,味與江水無異。…………仰觀石上,蒼苔剝蝕中,依稀數行(字),磨刷認之,乃知古人所品,別在郭墓間。其(汲取之)法於子、午二長(時辰,即半夜、中午),用銅瓶長綆(繩)入石窯中,尋若千尺,始得真泉。若淺深先後,少不知法,即非中泠正味。…………郭公爪發(郭墳墓),故在山足西南隅,洪濤巨浪中。亂石峋嶙,森森若奇鬼異獸,去金山數武(六尺為步,半步為武)。而徘徊躑躅,空複望洋(興歎)。……越數日,舟自澄江還。同舟(有個自稱)憨道人者,有物藏破衲(道袍)中,琅琅有聲,索視之,則水葫蘆也。”文中介紹水葫蘆”是個直徑半尺,高約一尺的銅瓶,有蓋有環,並有銅丸可以調節重心。“是夕上元節(正月半),雨後遲月出不見,然天光初露,不甚晦冥。鼓三下(三更),(我馬憨道人乘)小舟直向郭墓。石峻水恕,舟不得泊。攜手行,躡江心石五六步,石竅洞洞然。道人曰:‘此中泠泉窟也。’取葫蘆沉石窟中,銅丸旁鎮,葫蘆橫側,下約丈許。道人發綆上機,則銅丸中鎮,葫蘆仰盛。又發第二機,則蓋下覆之,笱合若膠漆不可解。乃徐徐收銅綆,收視之,水盎然滿。亟旋舟就岸,烹以瓦鐺(壺),須臾沸起,就道人癭瓢(用木癭做成的水勺)微吸之,但覺清香一片,從齒頰間沁人心胃。二三盞後,則薰風滿兩腋,塵襟滌淨。乃喟然曰:‘水哉!古人誠不我欺也。…………次日辰刻,道人別去,餘亦發棹(船)渡江。而鄰舟一貴介,方瓜裘箕踞,命俊童敲火煮井上中泠未熟也。”

現在的鎮江泠泉已成旅遊地,無用涉險。

古人品水

唐(江州刺史)

唐張又新《煎茶水記》記載劉伯芻對江淮一帶七處水的品評高下。讓伯芻,字素芝,進士,洺州廣平(河北永年)人,杜佑辟為節度府判官,後任給事中、刑部侍郎,他的品水次第為:

長江南零水第一

無錫惠山寺石水第二

蘇州虎丘寺石水第三

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

揚州大明寺水第五

吳淞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煎茶水記》又述品水二十處,據說是湖州刺史李季卿得之陸羽口授:

廬山康王穀水簾水第一

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峽州扇子山是蟆口水第四

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

長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岩縣淮水源第九

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

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

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漢江金州上遊中零水第十三

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

吳淞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圓泉水第十八

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這一說法,頗多可疑之處;(一)據《唐書》陸羽本傳,李季卿宣慰江南時,與陸羽鬧過矛盾,甚至陸羽自號“季疵”以記恨,何至口授品水次第。(二)張又新自稱讀過一篇《煮茶記》,內說李季卿於揚子驛巧遇陸羽,李雲:“陸君善茶蓋天下,揚子江南零水又殊絕,

今者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手!”遂命取水煮茶。何以又將“長江南零水列為第七?(三)既然陸羽品”長江南零水”為第七,保以劉伯芻又品為第一?(四)陸羽《茶經》明明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何以口授的二十處又多江水、井水?

對品水的各種矛盾之說,明朝的陳繼儒早提出過。他在《太平清話》裏說:我嚐過中泠,“劣於惠山,殊不可解。後考之,乃知陸羽原以廬山穀簾泉為第一。”但陸羽《茶經》明明說:’‘瀑瀉’湍急者勿食。’今此水瀑瀉湍急無如矣,乃以為第一何也?”